"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国乐资讯 > 正文
国乐资讯
四川扬琴何时不再看天,苏州评弹唱出弹词新篇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类别:国乐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这边厢 四川扬琴何时不再看天

  那边厢 苏州评弹唱出弹词新篇

 
  前言

  “谢谢你们的捧场,四川扬琴从今日起将暂时和你们告别了,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再唱了。”2009年冬日,成都华兴街的“悦来茶社”里,67岁的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时燕带着她的“蜀声琴社”,依依不舍地向台下的四川扬琴票友辞行。

  每逢冬夏两季,演出场次本来就不多的四川扬琴就要歇场。同为中国四大说唱艺术,四川扬琴看天唱,远在江苏的苏州评弹情况又怎样呢?

  本报记者何茜实习记者张良娟新华日报记者张粉琴贾梦雨

  [调查] 演出一场只能拿到20元钱

  日前,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成都市民,大家对四川扬琴这一传统说唱艺术表示不知道或不了解。

  记者调查还发现,现在成都只有两个茶馆还有四川扬琴的演出,一个是华兴街的“悦来茶社”,一个是文殊坊的“李伯清书坊”。

  “一碗茶10块钱,演员根据卖茶的收入与茶馆分成。”省曲艺团的余南说,在悦来茶社,四川扬琴一周只有一次专场,大约两个小时,演员一般唱一场要40分钟,一个演员也就能拿到20块钱。“这样的收入根本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演员们一个一个离开了四川扬琴的表演舞台。即便坚持在扬琴舞台上的,也是时断时续。”

  从1980年开始登台表演,余南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有多少次中断演出了。“最长的时候停了有六七年吧!一直是断断续续地在演出。”

  “我们想唱可没有场地。目前我们正在跟大慈寺附近一家茶馆谈,争取明年春暖花开时能在那里唱。”刘时燕表示。

  进入冬季,茶馆里的四川扬琴便停演了。“这已形成了规律,每年冬季的1月到3月,夏季的7至8月,都要歇场。”刘时燕告诉记者,听扬琴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到了冬天,老票友们几乎都“窝”在家里不出门,他们也只好停下来了。夏天炎热的时候也是这样。

  [连线苏州]

  进校园上电视苏州评弹团的演员在坚持书场演出的同时,又开辟了新阵地。在小学校园,周明华用评弹形式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孩子们学正宗的苏州话;在苏州大学文学院,盛小云教大学生唱《蝶恋花》;施斌、袁小良、吴静都在电视台开了专栏,用评弹元素说表新闻,培养观众与评弹的感情。

  目前,苏州评弹团40多人,其中演员有20多人,每年演出达到200多场,每场演出都有一些补贴,这样,包括固定工资以及出场费,一般的演员一年工资5万元左右,好演员一年能达到8到9万左右。

  [困境] 传统曲目年轻观众听得“晕”

  演员老、观众老、剧目老,是四川扬琴面临的现实难题。

  “当年和我一起学扬琴的,现在只有我一个在唱了。”刘时燕的徒弟、从艺30年的余南说,年轻演员们都不愿意来唱,来唱了的,也纷纷改行。

  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李蓉透露,全川现在勉强能演出四川扬琴的有20多人,而真正能表现出四川扬琴神韵的,不过五六人。

  在余南看来,年轻演员除了收入低不愿意唱以外,还有就是台下全是老年观众,“每个演员都希望有一个光鲜的大舞台,但四川扬琴这个舞台不能给他们荣誉感。”

  就成都而言,目前尚在演出的扬琴曲目都是传统曲目,如《秋江》《船会》《贵妃醉酒》等20余首。这些曲目,老票友闭着眼睛也能唱上几句,而年轻观众听起来却有些发“晕”。记者曾应邀前去听《秋江》,“水急因河窄呀,呵,呵,呵,心焦为郎才呀,呵,呵,呵……”一连串的哈哈腔,听得记者云里雾里。

  [连线苏州]

  老书新书都不能少评弹流传的经典书目达100多部。“但现在仍在演出的已经很少了,急需整理传承。”专门研究苏州评弹的学者周良有点焦虑。

  苏州评弹的7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经行动起来:66岁的金丽生,抓紧时间在整理自己和师傅的传统书目;王月香的代表书目《双珠凤》、《梁祝》,正在准备录像;邢氏兄妹更在苏州评弹学校创造性地办起“传承重点班”……

  苏州评弹团对书目创作非常重视,对有创作潜力的人,送去进修并给予奖劢,创作一个能进书场的长篇,奖励1.5万元,团里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品出来。

  [路径] 让更多年轻观众当票友

  省曲艺团为了推广四川扬琴,让年轻人爱上这门传统艺术,从2005年开始,在编排的《霸王别姬》里,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除了两个演员在前面演唱,还有群众演员在后边表演情节。在音乐编配上,还在传统扬琴的“四大件”基础上,加入风声、和声等电声效果,以使舞台声音更立体。但收效甚微。

  和四川扬琴一起被评为中国四大说唱艺术的苏州评弹和京韵大鼓,都有专门的曲艺学校,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培养。受此启发,省曲协在“中国曲艺之乡”岳池成立了专门的少儿曲艺培训基地,四川扬琴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在这里推广,目前全县已经有10所中小学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省曲协还在筹划曲艺进校园的活动,希望可以培养年轻观众。

  曲目创新,也是一大难题。“必须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融入其中”。李蓉说,省曲协希望能从在校的大学生发掘出可以为曲艺进行剧本创作的人才。

  [连线江苏]

  为一个曲种办一所学校“江浙沪三地有十几个评弹团,300多名演员中,90%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在电话里,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邢晏芝自豪地说。

  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创办。为一个曲种办一所学校,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各种流行文化挤压,评弹的生存空间变窄,学校的招生人数急剧下降。学校及时拓宽办学思路,开办了一系列与评弹相关的专业,不仅招生数上升,避免了关门的命运,而且越办越好。

  [记忆] 全川演唱艺人曾多达上百人

  “清唱扬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上世纪40至60年代,是四川扬琴的辉煌时期,全川演唱艺人多达上百人。“1962年的四川扬琴演唱大会在成都就连续演了10场,场场爆满。那个时候,不光有锦江区曲艺队等3家专业演出团队,而且活跃在民间的业余琴社就多达10多家。”刘时燕回忆说。

  遍布成都街头巷尾的大小茶馆,一直是四川扬琴大师献艺的舞台。当年,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常在西御街的“安楠茶楼”、提督街的“如如茶楼”、总府街的“大世界娱乐场”、春熙路的“益智茶楼”以及鼓楼街的“芙蓉亭茶社”等书场,与扬琴名家洪凤慈、张大章等联袂唱琴。“李德才与竹琴名家贾树三、相书名家曾炳昆并号蓉城三绝,他创立的四川扬琴‘德派’唱腔至今仍让票友们回味无穷。”

  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原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杜道生,年轻时喜欢唱昆曲,拉二胡,弹古琴,听扬琴,还出版过《四川扬琴传统唱本选》。前几年,杜道生每周星期五从狮子山坐公共汽车去悦来茶社听唱扬琴。每听完扬琴,便和老朋友聚一聚,吃一顿饭,然后哼着小曲坐车回家。

  链接:四川扬琴

  又称“四川琴书”。流行于川东、川西、川南一带,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传统演出形式一般为数人坐唱,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各行角色,各操一件乐器伴奏,以扬琴为主,另有鼓板、三弦、京胡、二胡等。其唱腔被川剧作为练习唱功的基础课。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乐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