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国乐资讯 > 正文
国乐资讯
对我国音乐民族化的回顾与思考
来源:拙风文化网    作者:佚名    类别:国乐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在沈阳音乐学院1990年音乐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以音乐研究所一名成员的身份,就“音乐民族化”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民族化”这一概念从何而来?据我所知是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宣传工作民族化的决议”上,即1938年9至11月时,作为中共中央的一项决议提出的。其后,毛泽东同志也多次在撰文和讲话中引用过。从引用的语气来看,他是同意的。直至1956年8月在怀仁堂与音乐工作者谈话时,作为重要话题之一,毛泽东同志全面阐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要求。1960年秋,周恩来同志提出音乐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形成全国性的一次大讨论。

  在十年浩劫中,“民族化”遭到诽谤和批判,江青就曾讲过:“民族化是谁提的?我不知道。这个口号是资产阶级的!”“拨乱反正”之后,尚未对其进行过严肃认真的探讨。

  二、由音乐历史实践来看,“民族化”是外来艺术形式在本国(民族)生根、开花、发展的必然过程。意大利Bel canto传到德、法,经过与德、法语言、传统音乐风格、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运用的感情、形象表达方式相结合,在发声技法相似的条件下,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传到俄国情况也是一样。这就是过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法兰西学派”、“日耳曼学派”、“俄罗斯学派”等等。从Bel canto到某个国家(民族)学派,实际过程是“民族化”过程(当然,没有提出“民族化”这一概念)。所以,“民族化”是艺术交流的规律之一,不在于谁提出而在于历史事实。

  三、在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许多音乐先驱者们曾抱着“音乐救国”的爱国之赤诚,大胆引进外国音乐手段,并创造性地进行了“民族化”的实践(当然,也没有提出“民族化”这一概念),他们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了大好事,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经验将永载史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化”这一概念及口号,是认识艺术规律,并运用规律促使事物更快更圆满地发展所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艺术目的(为抗日战争服务,为工农兵及其干部服务)所必然。这在当时是有其明确的针对性的;对外,是反击帝国主义文化渗透和侵略;对内,则是针对汉奸文艺和“全盘西化”的谬论。历史证明,这一提法促进了文艺(含音乐)的大发展,形成了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抗日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大量吸收和学习外国(主要是前苏联)音乐的经验,加之音乐工作者队伍的迅速扩大,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民族化”问题是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杜撰。实践证明,它促进了祖国百花盛开的大好形势的到来。不仅许多作品至今为群众所喜爱,而且出现了“民族声乐”这样的新型唱法,从而促进了整个音乐艺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发展。其中,许多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应当看到,若其中没有“左”的干扰,我们的成就会更加辉煌和灿烂。

  资产阶级自由化表现之一是民族虚无主义,当然排斥、抵制“民族化”。以《河殇》为例,它所提出的恰恰是“全盘西化”。无论怎样诡辩,事实是无法推诿的。这也恰恰是今天需要重新研讨“民族化”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民族化”是宏观上提出的,但对具体的各音乐专业则不应笼统地“一刀切”式地压到音乐上来,而应区别情况,区别对待。我认为:①从音乐建设总体上说,“民族化”仍是今天必须要求和号召的。②从各个音乐专业来说,(主要是外来专业)其中包括“音乐学院”这一外来的音乐教育形式,在音乐学院内设“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理论和作曲”等专业是“音乐学院”的“民族化”的积极成果。③民声专业或民乐专业等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故对它们不如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更为中肯。因为这些专业主要是如何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可以用“现代化”代替“民族化”。

  五、“民族化”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民族化”是艺术性质的,不能任意上升为政治问题;“民族化”的道路是广阔的,方法是多样的,应当“百花齐放”,并在实践、学习和争论中逐步提高,不能“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排斥异己,把“民族化”当做帽子、刀子、棍子来用;“民族化”是艺术家艺术观改变过程,不能用“群众运动”方式压,更不能用“大批判”方式打,而只能在“齐放”、“争鸣”的实践中逐步解决;“民族化”与“二为”方向是互相联系着的两件事,不能简单地互相等同或代替。

  某些外国(他民族)的经验,引进先进成果,就总体来说是积极的而非是消极的,在实行“开放、搞活”的总政策的今天,尤其具有积极意义。问题在于:究竟是“洋为中用”还是“以洋为高”?究竟是“民族化”还是“全盘西化”?是为中国和中国人民而学,还是“为学而学”、“为个人而学”甚至“为外国人而学”?

  把拉提琴改成拉板胡,把Bel canto改成唱戏曲等类做法,不是“民族化”;而是对“民族化”的歪曲和亵渎。这与为“民族化”而学习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有根本区别。

  原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国乐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