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国乐资讯 > 正文
国乐资讯
李祥霆古琴不需要抢救式保护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类别:国乐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古琴音乐能否上升为“道”?是否会沦为“博物馆艺术”?能否纳入现代音乐元素?

  本报讯(记者李健亚)一曲《高山流水》,千百年来,知音与古琴的美妙传奇不断被演绎。6月17日,本报主办了“古琴艺术的传统与现状”讲座,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开讲,吸引了众多的古琴知音、爱好者前往聆听、讨教。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清朝末期,古琴逐渐衰落。上世纪80年代后,古琴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发展。现在,全世界能弹古琴的人数已达万人。但是,古琴依然是最重要、最冷门的传统音乐。2003年,古琴列入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录,其发展越发受到关注。

  李祥霆针对目前把古琴音乐上升为“道”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表示古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危机,也不会灭绝,人们的喜好终会对其发展趋势“投票”。他还现场放起了古琴乐,虽然没有绢灯,没有琴案,却丝毫不影响他现场演绎古琴的魅力。

  演讲结束后,本报记者针对古琴艺术的传承、推广、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等方面采访了李祥霆及相关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对古琴音乐是否是小众艺术,是否会沦为“博物馆艺术”

  及抢救保护的急迫性,古琴是否应纳入现代音乐元素等问题,专家们的意见相左,这也是音乐界近年来争论的焦点。

  ■演讲摘录

  古琴是常规艺术,不是道

  古琴为什么是冷门艺术,因为有人把它当成艺术,把它当成道。道就是方法、途径等等,就是一种思想理念在里面。实际上古琴艺术是什么呢?就是常规的文化艺术,只是更古老、更深刻、更丰富、更细致、更有感染力,然后积累更多的美学理论和文化遗产。

  所以,只要我们有兴趣,都可以学会。有人觉得它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秘得不得了,实际上再高,也高不过诗经嘛!古琴跟它是一样的,都是精神文化艺术,是古典文化的结晶。唐诗宋词也好,大家都可以学习,变为自己的精神成分、智慧成分。

  论语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还有孔孟以来,道家的点评,比如《道德经》,还有《易经》,那么多,难道是深不可测吗?古代的这些文化传统不是少数人才掌握的。

  神秘,宗教讲神,也不叫神秘,它是神圣。它有神,可以让人们去理解,让人们去接受和感化。古琴难道还比它神秘吗?

  一比就知道了,如果高于老子、高于庄子、高于《易经》,高于佛家、道家,这是常理所不可想象的。古琴的神秘与现状有点关系,我的老师和我尊敬的前辈琴家们,没有人说到琴道。

  古琴永远不会消逝

  悠久的历史足以证明古琴自身便有很强的生命力,永远有人喜欢古琴。有很多小孩一听古琴马上就入迷了。

  古琴快消逝了吗?它永远不会消逝,只能说它是有起有伏吧。少的时候只有几个人,一旦社会稳定了就会有所发展。就像唐诗宋词,真正写旧体诗合格的不多,但爱好者特别多。地方戏曲,有些比较古老、有文化价值,但价值超不过昆曲、京剧;就娱乐性来说,也超不过现代娱乐。这种才是抢救式的、文物保护式的,古琴远远不是这样。

  古琴是人类现存最古老的活的文明,这是惟一的。古琴的流传,从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一直有人弹,有人教,有人写曲子,有人写理论研究。

  因为它成熟很早,在社会影响很大,在殷商时期民间就普遍存在。《礼记》上说上层社会也需要它,我认为它是身份的象征和修养的必要。为了在社会立足和沟通,需要你有表达能力,所以需要学琴和礼。

  在古代,古琴是文人贵族的表现。再后来它深化了,以至于神化的程度。我从全唐诗里面找到1700首有关古琴的,表明了唐朝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要弹琴和听琴的,送朋友、欢迎朋友,朋友罢官,高兴、不高兴,一个人、很多人,都弹琴,琴曲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全面的、成熟的艺术的体现。

  到明清时期古琴还在发展,到清朝后期也在发展。最低潮的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呢?

  就是在“文革”中不允许弹了。在那期间,我的老师进行调查,全国会弹的就算,结果还不到200人,想弹琴的人很少,这是最低谷。20世纪30年代前后,我的老师查阜西等一些优秀的琴家推动全国古琴再一次恢复,他们做的工作是抢救古琴。

  人们会为古琴发展形态投票

  自古琴宣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就引起各界重视。然而,古老的文化要得到更好的继承、传播,还需要做很多很广的工作。

  现在古琴的局面是国家一重视,各界也重视,包括媒体。人们了解古琴的途径就多了,认识古琴的大门也打开了。很多活动组织起来了,包括成立琴社。现代人更需要古代的场景,因为他回不到古代了,但可以听古琴找到那种感觉。听古琴、穿汉服、看故宫的名胜古迹———现代人需要全方位的文化,古典的、现代的。

  古琴发展到现在不需要什么改进。如果说有点改动,就是过去的琴弦用丝弦,磨损大,容易断,天气潮湿的时候容易走音等等。后来我的老师(吴景略)发明了钢丝弦,解决了这个问题。

  古琴一直在发展,然而古琴毕竟不是流行音乐。将古琴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为了更主动地传承、发展古琴艺术。古琴就像唐诗,又深又老,不是一般人简单就能接受。而在现代与传统的较量中,喜欢古代的永远是少数。琵琶等都与现代因素结合起来,琵琶古曲听的人也不多,听的多是现代歌曲———而人们听古琴恰恰听的是古曲。

  古琴衰弱了吗?古琴没有危机,古琴也不会灭绝,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更需要古琴的发展。要说濒危那是因为弹得比较糟糕。现在是过渡时期,什么水平都有,什么水平都可以站出来说自己演绎的是古琴艺术。但在将来,人们会选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古琴艺术。古琴纳入各种现代音乐元素,也是可以的,人们也终将因自己的喜欢为这种艺术发展形态选票。如果没人喜欢,自然就没人听了,所以不用担心古琴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

  ■现场互动

  问题1:古琴是一个调试的乐器,如果入门的话,从何做起?如何识谱?如何达到像您所说的即兴弹奏?

  李祥霆:古琴入门是很容易的。古代文人那么多人会,如果难的话就不可能。

  为什么入门容易,因为方法。二胡和小提琴是不一样的,音不准了再练,要花很长时间。而古琴就简单得多。难在哪呢?等基本有轮廓以后,弹出连贯、流畅、表情、意境,就难了,就跟很多人练书法是一样的。有些人练琴是要做专家吗?不是的话,入门就可以了。

  问题2:我以前接触过古琴,只是会一点指法。我想问你自从教学以来,一共有多少徒弟?第二个问题,古琴的现代化发展将会怎样,比如在古琴的音乐作曲中加了一些现代的元素,摇滚、十二女子乐坊等。

  李祥霆:我一个弟子都没有,什么叫弟子呢?私人关系,完全接受了我的思想和艺术,然后像一个亲人来对待。五年前有一个日本的小学校长,他很有思想,很喜欢中国的音乐,在中国他跟我的女儿学习,我回来时,我女儿去了国外。学了几次,他说李老师,我要把我的工作结束一下,明年就来做你的弟子,天天伺候你,跟着你。我说太可怕了,生活上感觉就不对了。我教过的人,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加在一起有500人左右。

  回答第二个问题。传统曲子,我会准确地、充分地展示给社会;我有经验来进行创作,别人写的曲子,如果要我配合乐队,我也可以做。别人怎样弄,完全由别人决定,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符合社会规律和艺术规律就存在了,如果不符合就消失了。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是社会生存的需要。它是流行音乐,用了民族乐器。当然这也不会阻碍民族乐器的发展。

  ■多方观点

博物馆式地保护古琴艺术

  楼宇烈(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

  新京报:在古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们听到一种声音是“古琴不需要抢救式的保护”,你怎么看待古琴的保护和传承?

  楼宇烈:古琴最重要的是传承问题。但是我们会遇到多个标准。有专业的要

国乐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