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国乐资讯 > 正文
国乐资讯
消费视阈中的流行音乐——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
来源:福建论坛    作者:佚名    类别:国乐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摘 要:“女子十二乐坊”是图像时代的视觉狂欢,是消费社会中的时尚符号,同时也是全球化时代民族神话的反讽。
关键词:消费视阈;视觉狂欢;民族神话;时尚音乐

  电视、电影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人类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界限,风靡全球的巨量音像制品通过符号化的视觉图像不断地为人类塑造着对世界的幻觉。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W.J.T米歇尔则进一步指出:“图像转向的幻觉——一种完全由形象所统治的文化,现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现实的技术可能性。”1人类对自身身体的焦虑、对偶像的崇拜和迷恋不断地催生着“偶像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在资本魔力的驱动下,“偶像形象”所塑造的时尚对身体进行了全方位的殖民,经由音像制品、多媒体技术以及电视娱乐节目的引导形成了主导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逻辑的时尚消费潮流。

  形象对文化的统治也表现在流行音乐文化的偶像崇拜上。作为一种时尚,流行音乐中“流行”的元素逐渐超越了“音乐”,“偶像歌手”的魅力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品质,主动“听”的音乐变成了被动“观看”的视觉盛宴。流行音乐生产的标准化、模式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抹平了音乐的价值和深度,变成了阿多诺所说“伪个性”的时尚,不同时尚元素的拼接、剪辑和整合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流行音乐偶像。女子十二乐坊即是颇具典型的一例,她是中国大陆新近崛起的一个民乐组合,乐队由来自中央音乐学院13个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美丽女孩组成(其中一人为二胡替补队员),以流行音乐乐队的形式,使用了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等民族乐器,流行音乐的元素通过器具物化为“古典”,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旋律使之具有了独特的东方情调。而在音乐的表现上,则加入了现代西方音乐的MIDI伴奏音效,用二胡、琵琶和古筝、扬琴等民乐器来表现拉丁、爵士和摇滚。进军海外市场后,专辑销量连续高居日本专辑榜榜首,并荣获日本2003年唱片大奖,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来自中国的十二朵玫瑰”。“女子十二乐坊”极富创意地择取和拼接了当下流行文化中的时尚元素:炫目的视觉效果、优雅的东方情调、古典器乐的神秘音色、经典的摇滚化阐释,再通过商业化的包装策划,乃至国际化的市场路线,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视觉狂欢:民族的与世界的

  “女子十二乐坊”是以民族音乐的形式出现的,被称为“视觉民族音乐”。在同质化、复制性、电子化的大众传媒时代,视觉因素逐渐主导了人们的消费选择,报纸刊载了大幅的广告和抢眼的头版整栏图片;娱乐类杂志的封面几乎全为当红的影视女明星所占据,纸张的选择也逐渐为彩色铜版纸所垄断,即使是严肃的小说或相关读物,出版社也在封面的设计和封底介绍中极尽夸张;电视等多媒体技术对传统平面媒体的冲击尤为强大,“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成为市场经营理论中最时髦的理论词汇,甚至有学者宣告,我们正在走向一个“读图时代”。电视媒体的声画同步技术也改变了流行音乐的诉求方式,即使最前卫的流行音乐在电视娱乐节目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之前,也是靠磁带、唱片、演出、广播来宣传和推广的,但是电视娱乐节目,如歌曲榜的荧屏介绍、电视晚会的录制、音乐会的宣传,尤其是MTV的出现和现场演出的直播,流行音乐在制作和表现上更加注重电视中的形象,“听”的音乐变成了“视听”音乐,因此,演出中的行为表现和形象包装的重要性超越了音乐本身。策划人王晓京说:“民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追求视觉与听觉的效果,主动靠近市场,是新民乐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女子十二乐坊”的视觉形象可以从形体、服装、行为姿态和技巧表现、舞台效果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形体。“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员更换频繁,目前的十二位乐手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高校女生,容貌靓丽、身材出众,音乐功底扎实。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形体方面的考虑要多于对技艺方面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子十二乐坊”不是音乐,而是时尚,为了展现完美的舞台效果,这些经过千挑万选的乐手们长相、身材、年龄都要符合条件,还要接受大量的形体及表演训练,王晓京在接受《时代周刊》亚洲版采访时说,“她们必须漂亮。十二个漂亮女孩站在台上,哪怕没有音乐,本身已经很具可观性了。”2流行音乐的性感定位是一种全球化的战略,它超越了地域或民族文化的界限,世界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莱曼甚至以全裸为卖点,小提琴手陈美、辣妹更是将音乐的性感发挥到了极致。拉康认为,人的身体与自我是分裂的,身体是自我的镜像。观众观看舞台上偶像明星的身体表演,实际上是在通过身体的镜像反观自身,从而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对自身身体的焦虑造成了对偶像身体的视觉幻觉和想象。

  其次是服装。“女子十二乐坊”在服装的设计上突出了东方的古典元素,穿着简约、时尚,颜色统一。黑色、白色、红色、银色是乐坊乐手服饰的基本色调,简洁明快,在服装的款式上则更多地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女士旗袍、礼服,或是前卫现代的露脐劲装,统一的性感着装融合了符合当代社会审美习惯的视觉化元素,拉近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距离。既有东方宫廷的韵味,又有西方的前卫时尚,要么是清一色的黑色长襟,要么是绚烂的十二袭大红外衣或白色轻纱,时尚装扮耀眼夺目,被称为“视觉的”民族音乐盛宴。视觉效果是乐坊的重点包装方向,王晓京直言,“女孩子本身就是视觉效果”,而“女子十二乐坊”则是现代媒介社会中的一个视觉奇观。凯亚·西若曼(KAjA SilvermAn)说:“服装呈现了身体从而使得可以将人体当作文化来看待”3。服装是身体的文化隐喻,“女子十二乐坊”的文化身体是融合了欲望想象的时尚象征。

  行为姿态和技巧表现是树立女子十二乐坊新民乐形象的关键,站立表演,激情四溢的奔放演出代替了正襟危坐、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而且不时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身体,颇有现代摇滚乐队的风格。传统的文化学者善于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比如说东方文化是“静”的、西方文化是“动”的;东方文化是含蓄的,西方文化是奔放的;东方文化是“静坐的禅”,西方文化是“站立的基督”等。尽管这种简单的二分法不无偏颇之处,却也从细节的角度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中西传统音乐在音色、乐器组合以及表现方式上也存在着类似于动与静、坐与立、内与外的不同。“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演奏方式,比如,站着和走动着拉二胡、用弹吉他的方法弹奏琵琶、用各种演奏技巧弹奏古筝、用现代的西方音乐形式改编京剧和昆曲等中国传统音乐、用民乐演奏爵士和拉丁,用流行乐的编曲改造传统民乐、电子乐的伴奏、大量炫技的独奏和反复的高潮,用摇滚演绎“刘三姐”、电声表现“绣荷包”、用爵士乐演奏广东民谣“落雨大”,用萨克斯吹奏传统民歌“茉莉花”。然而,无论采用哪种音乐形式,“女子十二乐坊”本质上都是流行音乐,是一种满足现代人感官刺激和欲望需求的时尚消费产物。

  舞台效果的包装是电视直播时代一个景象奇观。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即使是发生在地球最偏僻角落里的小事,经由电视的播出报道,也会变成全球性的新闻事件。时尚流行音乐也在不断地利用电视媒体通过区域性或全球直播将音乐变成“音乐事件”。如2001年6月23日,在有着600年历史的北京紫禁城里举行了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背景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音乐与建筑交相辉映,全球有数十亿人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收看了这场音乐会。而2004年10月,法国文化年中举办的电子音乐大师让·米歇尔·雅尔的激光音乐会,则直接将舞台搭到了北京故宫肃穆沧桑的高大红墙下,中、法两国媒体共同向世界直播了音乐会,估计全球有30多亿观众收看了电视转播。形象取代语言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化形态日益以视觉影像为中心,视觉接管了听觉而成为世界新的主宰。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中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他认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它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4“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内地的演出中起用了顶级的电声乐队、音响师和专业灯光师,并运用了升降舞台、冷烟火使演出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舞美气象万千,不断变幻的灯光、弥漫的烟雾、空中旋转飘散的气泡、翩然飘降的彩屑和鲜花,古老的中国民乐、华丽的西方演奏技巧、十二件古色古香的民族乐器、十二位洋溢着现代青春活力的女子,再加上精心编排的动人乐曲和流行化的包装方式,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

国乐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