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尚思家乡,乐见后学将起;成名他处,痛惜先生已去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佚名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昨日,中国一代史学大师、泉州籍的百岁教授蔡尚思先生追悼会在上海举行,社会各界为失去这样一位学界泰斗而倍感惋惜。在蔡尚思的故乡泉州,蔡先生亲人、朋友以及各界人士也以各种方式进行缅怀。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蔡先生的学生、亲人和朋友,通过他们的叙述,向读者展示大师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蔡先生是一位性格倔强而充满棱角的学者,甚至有点偏激,但是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他马上就能改正。但正是因为纯正,使得即使那些被他“开罪”的学者,都由衷敬重他。

  为何爱争鸣:“不争鸣就成不了大家”

  蔡尚思先生在学术界是出了名的敢言者。在他的学生施宣圆看来,蔡先生是一位性格倔强而充满棱角的学者,甚至有点偏激,但是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他马上就能改正。

  解放前,蔡尚思就因批判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他认为,学者的良知在于讲真话。他反感那些看风使舵的所谓专家。他说:“学术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

  上世纪80年代,施宣圆担任上海《文汇报》“学林”版面主编,该版面是学者们发表学术见解的一块阵地,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蔡尚思曾经在“学林”版上撰文提出:“学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就出不了大家。”这期间,施宣圆见证了蔡尚思两次影响巨大的争鸣行动。

  一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在《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一文中提出对孔子评价应采用“三分法”。蔡尚思不同意这种看法,于是“针锋相对”地发表《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一文,提出对孔子评价采取“两分法”的说法,这个争论一时成为学术界美谈。

  第二次是,社会上流行“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儒家学说对上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起关键作用,蔡尚思发表《我爱孔子,尤爱真理》与之争论,说“孔子学说的封建性质不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施宣圆眼中,这位老师既不温和,也不圆滑,“会上,他喜欢直话直说,喜欢与人争鸣,常常是会上与人针锋相对、面红耳赤;会后则与争论者坦诚相见,甚至握手言欢。”“但正是因为蔡尚思的纯正,使得即使那些被他‘开罪’的学者,都由衷敬重他”。□记者黄帆

  为何能博学:善治学者必善求师

  ■王国维、梁启超、陈垣、梅光羲、蔡元培、柳诒征等都是蔡尚思的老师。

  有人说,如果选当今中国古书的博学之人,惟“北钱南蔡”而已。“北钱”即北京之钱钟书先生,“南蔡”便是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的蔡尚思先生,足见蔡老学识渊博。蔡尚思自己形容他的治学之路——“我平生治学,从文学入门,以中国通史为基础,以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为专业,以中国思想史为重点,文史哲相结合,把文化、学术、思想贯穿起来。”蔡尚思先生如此博学,除了他有百岁之寿福,一个重要奥妙就是他有独特的求师之道。

  蔡尚思的学生、晋江籍知名文化人士施宣圆说,蔡尚思之所以有现在这样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勇拜古今大家为师。蔡尚思的启蒙老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蔡尚思上中学时,因家庭穷困,经常到校长郑翘松家中借书。郑翘松是个前清举人,他热情慷慨地指点蔡尚思“要想文章好,天天读韩文”。以后,蔡尚思就经常在校长家里读韩愈的作品,还省吃俭用,向上海文瑞楼书局邮购了一部有500家注释的《韩昌黎全集》,终于把韩愈的作品读得滚瓜烂熟。韩愈不仅是蔡尚思的文学启蒙老师,还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小水出小鱼,大水出大鱼。要求大学问,必须到大学者云集的北京去。由此,蔡尚思迈出了外出求学的脚步。

  1928年,蔡尚思只身抵京求学。蔡尚思从城里骑着一头毛驴来到清华园,想拜梁启超为师。时任国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的吴宓告诉他,梁启超先生不在校中,王国维先生也是大学问家,可以先拜王先生为师。蔡尚思于是大胆拜王国维为师。

  当年11月,梁启超到了清华大学。蔡尚思不敢唐突大师,先给梁启超写了封信。这封充满韩愈风格的拜师信打动了梁启超,两天后,梁启超回信:“大稿留读,具见真思,更加覃究,当可成一家之言。”于是收下了这个“弟子”。

  拜了王、梁为师后,蔡尚思又拜北师大名学者陈垣为师,又到天津拜梅光羲为师,接着又拜蔡元培、柳诒征为师……这些学术大师从不同的方向给蔡尚思巨大的帮助。蔡尚思在其自传里总结道:“王国维教我治经学与勉励我不自馁、不自限;梁启超鼓励我成一家之言研究思想史;陈垣教我言必有据,戒用浮词;梅光羲最鼓励我治佛学;蔡元培在教育行政上做出最好榜样与常介绍我教大学;柳诒征给我多读书多搜集资料的机会与经常为我讲近代掌故,这个长辈给我的教益,超过了我的所有老师,是我学术上的最大恩人。”蔡尚思在复旦居所的客厅里,便高挂一幅由顾廷龙书写的条幅,上面是王国维、梁启超、柳诒征、顾颉刚四人对蔡尚思的勉励之词。□记者黄帆

  为何推崇墨家:墨家最节俭墨家最利他

  ■蔡尚思生活俭朴,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只饮白开水,用信封也要分清公私,八九十岁高龄时仍挤着公共汽车,但却乐于助人。蔡尚思被称为当代的“墨家钜子”。墨家思想不仅深深地渗透他的学术思想,也渗透到他具体的生活中。

  蔡尚思一直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中,最值得继承与弘扬的,是长时间被忽视、被压制的墨家思想学说。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朝野两大系统,即在朝的儒家与在野的墨家。他强调,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优点最多的是墨家。敢于为百姓鸣不平的,多是墨家。墨子爱人,先贫贱后富贵,墨子也最利他。

  蔡尚思高度评价墨子思想,大力提倡墨学,在其立身行事中,也处处以墨子精神自律,成为墨学当代一位极为认真的身体力行者。2005年《蔡尚思全集》出版之际,几位蔡老的学生、同事来泉,和记者聊起了蔡老的一些故事。

  南京军区政治学院李妙根教授是蔡老的学生,他告诉记者,蔡先生当老师是非常严厉的,容不得学生在学术上捣糨糊。但是,在生活上,颇有墨家的“兼爱利他”之风。蔡尚思著作多,稿费多,生活比较宽裕,但看到一些同事生活贫困,就想办法帮助他们,但又不好直接给。于是他就向同事们“求助”,比如请他们帮忙校对一下书稿,抄写一些材料,象征性地“劳动”一下,然后给他们高额的报酬。

  在个人生活上,蔡尚思非常俭朴,也符合墨家节俭的要求。他从不吸烟,不饮酒,在家里连茶也不喝,只饮白开水,衣服力求简便,饮食与全家老幼一样。年轻时以墨子“日夜不休”的精神苦读苦思,退休后,老而弥坚,以八九十岁高龄仍挤着公共汽车,从复旦大学赶往数十里外的上海图书馆及该馆长乐路藏书处查阅资料。他当过沪江大学校长,以后又当了复旦大学副校长,从副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任复旦大学校长顾问,但他不用公车办任何私事,连用信封、信纸都公私分明。□记者黄帆

  为何能长寿:炼身养心两不误

  ■他坚持冷水浴50年。

  ■他自称为“忘年人”,是忘记了年龄的人。他认为身体健康不在于吃好,更不要迷信什么营养品、保健品,主要是心身健康,想得开,放得下。

  蔡老还有一个让人难忘的地方,就是他对生命的态度。他曾经说:人一要炼身,二要养心。

  蔡先生所谓的炼身,就是锻炼身体。大家都知道,蔡老坚持冷水浴50年,他家有一个特制的大陶缸,每天清晨他都要在缸里泡一泡冷水,做各种动作,然后冷水浇头,擦身。96岁那年,经家人劝说,才停止冷水浴,改为早晚在宿舍周围散步。他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晚上睡觉都要开大窗门,让空气流通。他经常到外地参加学术研讨会,每到之处,有山,他必攀;有水,他必游。他还自己发明了一套自称为“蔡氏”的简易健身运动法。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有几次骨折,1992年又动了胃部大手术,经过治疗和加强运动,很快好了。他把自己的健身体会写了一本题为《主动哲学与健身经验》的书。有一次,一位韩国教授来拜访他,要他介绍健身运动法。蔡尚思积极做示范动作,韩国教授如获至宝,回到国内广为宣传。

  至于养心就是心情舒畅,思想乐观,精神饱满,不要有任何负担,特别不要有精神上的包袱。他自称为“忘年人”,说一个人不要老是想到自己的年龄,不要想到自己老了,要向前看。身体健康不在于吃好,更不要迷信什么营养品、保健品,要心身健康,想得开,放得下。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因为退休早,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评上博士生导师,而他的学生大多是教授,有的是博士生导师。许多人为他抱不平,他却胸怀坦荡,毫不介意,说:“单干汉,照样干工作。”他视名利如浮云,对于要他填写的各种各样“名人录”,他一概不理睬;对于学生帮他整理书稿的稿费,他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从不留一分。□记者黄帆

  【追忆】

  治学大师

  乡思难治

  年少时,家乡的启蒙教育,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