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国乐资讯 > 正文
国乐资讯
铁梨木唢呐40多年不变调图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佚名    类别:国乐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铁梨木唢呐40多年不变调

  ●晒客:高先生/南山南光社区

  ●宝贝2号:铁梨木唢呐——— 管身由质地坚硬的黑色铁梨木制作,跟随主人数十年。

  南山区南光社区的高先生家里收藏了十几支唢呐,曾以吹唢呐为生的他,在40年前就花了400元买了人生中最贵的一支唢呐。如今,高先生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唢呐。至于这支唢呐流传至今究竟多少年,高先生自己也无法说清。

  高价买唢呐引来不解

  昨天,南都记者在高先生家里看到了他收藏的13支唢呐。唢呐虽然是民乐乐器,但现在深圳已经难觅会吹奏的人才,更别提卖唢呐的乐器店了。高先生的这些唢呐,都是从东北吉林老家带过来的,最长的一支约50厘米高,其他的在30厘米左右,其色泽各异,其中一支黑色管身的黄铜唢呐显得颇有年代。

  “这支唢呐跟了我40多年了,当年,我花了400元买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400元可以做很多事。高先生省吃俭用,把上红白事吹打和农活收入的钱攒起来,买了这把唢呐。当时很多人对他此举不理解,但高先生至今仍认为这是值得的。

  这支唢呐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这么贵?高先生介绍,这支唢呐的管身由黑色铁梨木制作,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有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着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呈古铜色。

  “很准,这么多年没有变调过。”原来,铁梨木是质地最坚硬的一种木材,是云南特有的珍贵阔叶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之一。在乐器师手下,铁梨木被赋予音乐的生命,是多种乐器的原材料。铁梨木与老乌木、老红木、小叶紫檀木等都是做唢呐的上好材料。“现在很难见到铁梨木制作的唢呐,即使有,音质也不如这一支。”

  唢呐原为一对

  唢呐是否出自乐器名师之手?高先生讲了一个更传奇的故事。“我18岁开始拜师学艺,前后跟随过几个师父。这把唢呐,是我20岁那年跟随的一个师父卖给我的。”在高先生老家的乡村里,每逢红白事,民间唢呐艺人都会被请去演奏。“那时候学唢呐一个是兴趣,一个是希望以此养家糊口。”高先生说,一开始他用的都是小唢呐,配合师父演奏。“20岁那年,教我的师父觉得我可以出师了。把自己珍藏的一对唢呐拿出来,要把其中的一把卖给我。”

  高先生一试,这唢呐的音质、音准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我当下就表示,愿意买。”老师父给这支唢呐出价400元。高先生并未还价,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想到以后要以此为生,也希望给自己选一把好的唢呐。”跟随老师父上红白事赚得小费,加上务农收入,高先生凑够了400元,从师父手中领回这支唢呐。老师父则留下了另外一把一模一样的。高先生从此自立门户,单独接活了。

  “在我们老家,唢呐师父一般不愿意收徒弟。有一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特别是我们这个行当。”到目前为止,高先生仅带过两名徒弟,基本都有些亲戚关系。在红白事上,唢呐师父除了演奏应景乐曲,还要会表演绝活。高先生的拿手绝活就是鼻吹唢呐,或者一边抽烟一边吹,而且还能同时叼住两三根香烟。

  唢呐在老师父手上流传了多少年?高先生并不清楚。前年,师父去世了,他手上一模一样的另外一把唢呐在哪?他也并未打听。

  唢呐如伙伴,不愿卖

  8年前,高先生的儿子请他来深圳帮忙带小孩,他才依依不舍离开老家,并把十几支唢呐带到深圳,本打算闲来无事练练,想不到这边的老年民乐团急需唢呐师父,凭借过硬的功底,高先生成为南山区金秋民族乐团的唢呐师。

  每逢周六,高先生所住社区的一班中老年朋友就聚在一起,弹扬琴、拉二胡、弹手风琴、吹唢呐……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切磋一番,自在逍遥。如果有人愿意收购这支唢呐,打算卖多少钱?高先生笑笑说:“舍不得卖,跟了我这么多年了,留着做纪念吧。”(报料人:马女士 报料奖:100元)

  ■ 启事

  南都邀您来晒宝

  古时的大户人家,都有几件传家宝。乔家大院的故事里,那件叫做“翡翠玉白菜”的传家宝,就几次进出于当铺,成了乔致庸的救命稻草。

  玉是灵性,母亲会把玉传给女儿,希望女儿温润如玉。金有品性,所以婆婆以金为聘,送给儿媳,以期儿媳品质经久不变。《秀场》版广下英雄帖,邀请您来晒晒养在闺中无人识的传家宝。

  要成为传家宝,“传”、“家”、“宝”一个都不能少。“传”指传递、接续,经过时光的打磨和浸泡,才能历久弥珍;“家”指作为一个家族的感情寄托,从它身上可以读懂家族的春夏秋冬;“宝”当然就指价值,但千金难买心头好,传家宝未必要价值连城,它可以是一柄木梳,也可以是一盏青灯,您愿意敝帚自珍,我们便愿意追随您一道挖掘它在时光长河里的流离婉转,掬一捧流淌出的脉脉温情。

  若您家有宝,欢迎拨打本报热线83325000,或发邮件至nanduxiuchang@163.com,我们已经着墨,静待您一起铺陈。

  AⅡ10-11版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文婷 梁瑜虹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米燕 林燕德 蔡宝春

  专题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陈文才 蔡宝春

国乐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