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国乐资讯 > 正文
国乐资讯
口传心授、五代相承的澳门吴氏道乐
来源:拙风文化网    作者:佚名    类别:国乐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2008年10月11日,澳门道乐团在金碧文娱中心演艺厅举办了该团正式注册批准后的首场道乐欣赏会。欣赏会的举办,标志着澳门颇具特色的道教科仪音乐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口传心授、自生自长的历程后,在澳门本土文化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中披露、显现出的澳门吴氏家族五代相承的道乐精髓存留,亦以本地道乐的内涵与灵魂所在,并以其独特的宗教与民俗共融的特色,在欣赏会上大放异彩,成为澳门本土又一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一、澳门道乐的风格

  乐界、学术界对古老或民间乐种的保护推广,通常有两种对待方式:一是主张向现代听众靠拢,尽量同听众的习惯口味相合,对音乐的演绎或演奏的方式是“整旧如新”,认为如此可利于普及推广,能通俗、有效地拯救古老或民间近于失传的乐种。而另一种方式,则站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主张原汁原味,“修旧如旧”,力求将原生态保留给后一代。当然,这两种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澳门道乐团则更倾向于后一种。澳门道乐团虽也看到不少新人后生,但乐队一出声,队中几员核心人物的风度即实时呈现,尤其是吴氏家族的祖孙三代吴燊(京意)道长、吴炳鋕会长、吴烱章以及自小随吴燊道长学艺的女徒弟陈美欢所掌控的法器式敲击乐,更成为演奏的灵魂所在。其中,陈美欢小姐纯熟的小擦钹及大锣同吴炳鋕会长的鼓法配合默契,其独特的音色、节奏及特有的碰撞感,加上对气氛和情绪的适当掌控,使得这种口传心授、带有一定民间即兴成分的道乐演奏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韵味,所渲染出的现场气氛令人难忘。

  二、道乐礼仪与澳门本土文化

  道教是以黄老道家理论为基础,并吸收了古代神仙传说和民间神鬼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澳门在葡人东来之前,原是个岩石嶙峋的半岛,渔民在此歇息补网,这时澳门原属香山慕常都。澳门最早的渔民信奉的妈祖庙,在葡人来澳前已存在,而妈祖信仰传入澳门应该更早。妈祖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属于道教信仰系统。道教自3世纪已传入广东番禺及香山地区,当时从属于香山的澳门受到道教文化的渲染,亦合情理。道教音乐是随其科仪活动而行,无论是正式公众场合,还是船居喜庆婚寿,都会有音乐相随。利玛窦在1592年在内地的见闻,有助于我们对当时道教音乐的认识:

  这个教派(道教)的道士们住在皇家祭祀天地的庙里,他们的部分职责就是当皇帝本人或代表皇上的大臣在这些庙里举行各种献祭时必须在场……这种场合的乐队也由道士们组成。凡是中国人所知道的各种乐器包括在乐队里面,但是他们奏出来的音乐欧洲人听起来肯定是走调的。这些乐师还常常被请去办丧事,他们穿上华丽的道袍,吹笛和演奏别的乐器。

  直到20世纪上半叶,澳门仍不乏这类形式的表现。由此向前追溯,澳门居民在当时生活中接受的音乐来源之一很有可能是同道教文化相关。

  道教科仪(即道场礼仪形式)分正一派(以适应民众信仰和风俗之需,表现浓烈当地色彩和乡土风格为特征)和全真派(以修身养性,含蓄深沉为特点,不同地方的全真派科仪,均大致相同)两大派系。在澳门,正一派科仪是道教科仪之主流,这些科仪大多由散居民间的道士所作。20世纪初,不少散居道士从广东移居澳门。澳门本是一个渔港,渔民们每遇新春开航,岁晚休航,满载返航或喜庆嫁聚等,都要礼请道士上船作道场以酬谢神恩。对此,吴炳鋕有如下记载:“本人幼时经随祖父及父亲到船上观看‘做道场’,当时在澳门半岛沿下环街至沙梨头海面一带,每逢农历二月、四月、五月、八月、十月、冬至前后及岁晚,是渔民举行嫁娶及酬神的日期,‘做道场’的音乐喧天,锣鼓声响在海面此起彼落,好不热闹。除吉祥道场之外,渔民因白事而举行的度亡道场亦需要散居道士上船做法事。”部分澳门道教音乐,亦受到全真派之影响,这同他们同广东全真派的三元宫之联系有关。上世纪60年代始,随着经济的转型,本地道教科仪及其音乐面临生存危机。

  三、吴氏家族对澳门道乐的贡献

  吴氏家族道乐在澳五代相承:吴谒元道长,原名吴国绵,吴炳鋕会长的曾祖父,同治己巳年(1869)九月初六出生,民国丁卯年(1927)八月廿二羽化,原籍顺德黄连堡黄麻涌,在清末民初从家乡来到澳门;吴锦文,吴炳鋕会长的祖父,1903年3月10日出生,1972年6月2日羽化;吴京意,吴炳鋕会长的父亲,1929年1月20日出生 ;吴炳鋕本人(1959年出生) 及吴烱章(现年19岁,吴炳鋕会长之子) 。当晚的表演中,吴烱章操大小钹乐,虽尚年轻,但自幼在家族中得天独厚的耳濡目染,已能相当到位地体验和表现出道教敲击乐的真髓。作为吴氏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寄望他能继续将富有本土特色的澳门吴氏道乐薪火承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2001年3月2日,吴炳鋕、郑扬立、叶达文及陆伟文等人,为推广弘扬中国道教文化和精神,联系澳门道教团体及人士,促进澳门道教与内地及海外道教团体的联络与交流而成立澳门道教协会。如前所述,正一派散居道士的科仪是澳门道教科仪的主流,散居道士所进行的科仪中有正一派的规范,也存有全真派的科仪形式,这是澳门道教科仪的一大特色。其中,吴炳鋕家族五代相承,口传心授的科仪音乐,成为澳门正一派科仪音乐保留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代表。为延续这一种特色的音乐,在吴氏家族第四代传人吴炳鋕的主持下,于2003年先行自发组成了澳门道乐团,乐团主要演奏以吴氏家族为代表的澳门正一派散居道士做道场法事时使用的乐曲,将道场音乐原原本本地演绎出来。澳门道乐团多次在协会组织的活动中表演,如:“2003年中国道教文化推广日”、“道乐仙韵贺元宵”、“道乐仙韵颂太平──道教音乐及养生武术欣赏会”,2004年更远赴新加坡,参加“第四届道教音乐汇演”,获得佳评。同时,他们还展开研习与整理澳门道乐的工作,先后开办了三届道教文化科仪研习班,让学员对道教文化及科仪的认识不断提高,并因应个人的兴趣作出不同方向的发展,如有的乐于研究科仪内涵,有的钟情道教音乐。

  可喜的是,由吴炳鋕和几位专家学者共同主持的澳门道教研究专著及乐谱全集,在澳门基金会支持下,正紧锣密鼓进行中。现由吴氏口述,专家记谱,已整理了逾三百首澳门道教的乐谱,这是相当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有关澳门道乐,尤其是吴氏道乐的学术研究文本,亦将在2009年付印。无疑,这是澳门本土文化得到专业界关注的幸事。

  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及:澳门音乐的多样性及这种多样性的特色所在,是澳门多元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有特质的组成部分之一。除了职业音乐活动外,宗教音乐和世俗民间音乐的各自领域,均有着各自生长的历史线索和现状表现,需要有心与热诚之人的持久和具使命感的推进。而就宗教领域而言,相对于以天主教礼乐为代表的西乐东渐,澳门道教音乐可说是大陆中乐南移的典范之一。由于处于澳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更兼收并蓄,自成一体,成为澳门文化中音乐多样性表现的又一奇葩。当然,作为文化的遗产之一,澳门吴氏道乐的保护与存留,仍需更多人去关注和扶持。

  (作者戴定澄系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校长)

国乐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