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中华茶道 > 中华茶史 > 正文
茶与生活的历史,武夷佛教与岩茶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中华茶史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一、缘远流长

“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

武夷山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之际,也许还更早。武夷佛教与茶结缘,有史料可考的,则始于唐初。

唐代武德六年(618年),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间有平地十余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同时鼓励僧徒坐禅饮茶,并对禅门饮茶作了详细规定,使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自此,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寺。

佛寺所产茶,除了自已饮用外,一部分也作为礼尚往来。由于佛寺占有良好山场,又善于研究改进制茶工艺,所以,从一开始武夷寺茶就以质优而名盛。地方官吏常用以做向朝廷官宦作“遣侍斋阁”的礼品,这就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到了京城皇宫官第。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诗中,即将武夷称为“碧水丹山”,而“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寺茶的雅号。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闽王王延钧聘武夷瑞岩寺名僧释藻光至福州,“敬事以王师”。释藻光为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故又名扣冰古佛。释藻光在为闽王讲经时,建议在武夷造茶为国用,此议深得闽王赞同,闽龙启中(933年),下令创建北苑茶焙。武夷山成为北苑的一部分。虽说从此成为官方茶焙,为供御茶负担沉重,但也因此推动了武夷山寺茶的进一步发展。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之前,武夷山先后建过几十所寺庙。但是与道教此长彼消,清之后,道教渐衰,武夷山佛教盛极一时。犹其是在名僧铁华上人修行50年后,居然在花甲之年持仗上京,弘扬佛法,因此轰动京师,使武夷山成为佛教“华胄八大名山”之一。绝大部分山场,成为寺产。又由于茶叶市场的发展,茶业收入成为寺僧生活的重要来源。这一点,有两则石刻禁令为证。一则在五曲。内容是康熙五十三年四月,福建提督杨某不准勒索茶农的禁令,落款为“沾恩僧众”。另一则为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福建巡抚张某发布的饬禁。内容为判决泉州僧景真与当地生监刘某兄弟争夺水帘洞,占开茶行之事。可见,茶业发展与武夷佛教的关系有多密切。

二、佛寺茶礼

武夷山佛寺不仅种茶制茶,还发展了一整套的茶礼。一般寺中,均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使其成为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除此,还设“茶鼓”。一般是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用以召集僧人饮茶。所以诗人林逋有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每日晨起,必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人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在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明代以来,岩茶主要销住闽南漳州,武夷佛教茶礼也就难免受到闽南茶礼的影响。清才子袁枚游览武夷山时,有专门文字记载,说他到了武夷山后,沿途僧道争相献茶,使用的茶具“壶如拳,杯若核桃”。很显然,这就是闽南工夫茶的一套礼仪了。这些佛寺日常生活中的茶礼,经过发展演变,便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禅茶茶艺。不过,我在观看禅茶表演时,更多感受到不是那种优美流畅的程式,而是贯穿于茶艺过程中的一种宁静虚无的佛教禅宗精神。事实上,如果从茶文化的角度来看,武夷佛寺对岩茶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种植制作工艺,更重要的还在于精神理念。根据中国佛教禅宗 “本来无一物”的本体论和 “顿悟”的修行论,寺僧饮茶,并不是单纯解渴解困,而是将其作为修行悟道的一种物质载体,或者说一种手段。所以,佛寺中往往强调,处处有道,道在处处,既如此,茶中也有道。所以,赵州和尚有名著名的禅语“吃茶去”,表面上是说吃茶去,实质上是说,在吃茶中修佛悟道。这种茶道精神,到后来就发展为“茶禅合一”理念。武夷山佛寺,在弘扬佛法,倡导茶道时,一贯遵从这个理念。使得禅茶文化成为武夷茶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初时所建的慧苑寺,正殿内抱柱上有一幅广为流传的对联,“山居偏隅竹为邻,客来莫嫌茶当酒”,即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精神。

附录:

《释超全武夷茶歌》

建州团茶始丁谓,贡小龙团群谟制;本帖来源:

元丰敕献密云龙,品比小团更为贵;

元人特设御茶园,山民终岁修贡事;

明兴茶贡永革除,玉食岂为遐方累;

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

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往年荐新苦黄冠,遍采春芽三日内;

掩尺深山粟粒空,官令禁绝民蒙惠;

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抽与烘焙;

谷雨届其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

道人山客资为粮,春作秋成如望岁;

凡茶之产准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

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

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

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

中华茶史推荐


中华茶道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