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美艺资讯 > 正文
美艺资讯
椽笔证大道——记书画名家王如岱组图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类别:美艺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椽笔证大道——记书画名家王如岱

    与一般艺术家不同的是,王如岱谈得最多的是“道”和“理”这两个词,而很少谈自己的创作历程和书画技巧。这个"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这个"理",就是中国人应该坚持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正是因为有了"道"和"理"的支撑,王如岱才进入了书画艺术的"自由王国"。

    一

    如果用书法的线条勾勒王如岱的人生轨迹,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几条线非常明晰。

    一是清贫、艰苦、寂寞的生活一直伴随着他,而且成为他的艺术源泉,乃至守身之道。
1945年,王如岱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身体瘫痪,母亲患有肺结核,加上家里孩子多,所以日子过得比较艰难。王如岱高小毕业后就到市立三院学习针灸,工作期间补习了一点初中课程。接着,又回到农村,1964年他来到部队,当了4年卫生兵后复员回到济南,在电力部门的送变电当普通工人,从事野外线路架设等工作,一直干到50岁病退。

    看了王如岱的简历,很多人会发出疑问:这是一个完全与艺术不沾边的人吧!很多时候他在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发愁,怎么会有艺术的心境?

    然而,正是这清苦的生活,赋予王如岱坚韧的个性,狂放的艺术气质,自由的创作空间,为他走上一条独辟蹊径的艺术之路创造了条件。

    二是在他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已经熏陶着他,影响着他,并为他铸造了一个"精神脊梁"。

    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是父亲教给王如岱很多做人的道理,并要求他多读古人的东西,他读四书五经,尤其喜欢孔子的《论语》,孔夫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就要守道,道是一个人的行动纲领,在你一言一行的背后,有"道"在指挥着你,制约着你。王如岱一生都在寻找着生命与艺术之道。

    他对一切传统文化都感兴趣,从诸子百家,到书画名作,从诗经里的齐风鲁颂,到唐诗宋词,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到《老残游记》,他都浏览过,因为记忆力好,他一个早晨能背熟几千字的古文。学针灸的时候,他一个早晨背熟了130多个穴位。

    济南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人雅士极多,其中辛弃疾和李清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如岱几乎熟读了辛弃疾和李清照的所有作品,并对辛弃疾的词作情有独钟,研究颇深,就是在今天,他也能马上朗诵出辛弃疾的很多词作,出口成章,并深深领悟了其中的精神内涵……这一点让一些教古典文学的大学教授也自愧不如。

    如果说幼时只能死记硬背的话,这些传统文化基因在王如岱身体内部孕育发酵,慢慢长大,并形成他的思想方式。

    三是书画艺术为王如岱创造了一个特别的生存空间,世俗的社会遥远而模糊,有时甚至可以省略,只有艺术世界真实而生动,温暖而美丽,有了这个空间,王如岱就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了。

    外人觉得艰苦且清贫的日子,王如岱却觉得趣味盎然,并乐此不疲。是书画支撑着他的生存空间。小时候他就喜欢书画。山东著名的艺术家陈玉圃、张宝珠诸先生都称他为学兄。他早年学画从宋画"李刘马夏"入手,渐次学遍百家,融会贯通,以自己深厚的笔墨功力,纵情于山水之间。在电力部门工作期间,野外干了一天活,一般人晚上在聊天打牌,喝酒抽烟,他每天写字都要坚持到晚上一两点。几十年来,因为每天练字,王如岱有了明显下垂的眼袋。在慢慢积累过程中,他的书法艺术实现了一次次质变。

    从1988年至今,王如岱在北京和山东举办了7次个人书画展,均受到如潮好评。1988年6月,他在济南军区展览馆第一次举办展览时,因为没有经费,妻子卖掉了家中的粮食。这年12月,他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跟随他的是一辆大卡车,以及车上的书法作品。他对艺术的渴望与憧憬感动了很多人,黄宗英为他张罗展览事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全国工总会主席来给他的展览剪裁,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一时间,鲜花和掌声把他包围了。

    就在这次展览后,他得了大病,随后的10年间,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太稳定,曾经住过10余次医院,每年都要去北京体检。即使身体有恙,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没停止。1993年,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1996年在济南植物园举办了书画展;2002年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

    疾病束缚了他的身体,但是不能让他心头的艺术之火熄灭。在那些原野与大山里,即使像一根野草,王如岱身上也闪烁着动人的理想之光。

    二

    在书画艺术上,王如岱没有任何师承关系,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无拘无束,古拙天真,清新可人,自成一体。

    看王如岱展览时我一再感慨:大俗才能大雅啊!

    在艺术生涯的早期,王如岱既喜欢画画,也喜欢书法。到电力部门工作后,由于受野外条件限制,他书法见长,真草隶篆,无所不习。书法是中国文人从事造型艺术的基本条件。渐渐地,他迷恋上草书,这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形式。

    孙过庭和"二王"是对王如岱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孙过庭是唐朝人,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的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见一斑。孙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王如岱认真揣摩和研究了孙过庭书写的4000多个草书善本字体,铭刻在心,深得其"理"。从孙过庭这里追根溯源,王如岱又开始追随"二王"。

    他的学生王奇嵩如此评价:"以书而论,先生以羲献为宗,上逮秦汉,旁参元章、鲁直,下及明清数家,于《书谱》用功尤深,又以造像墓志如《汝南王》诸碑为用,笔墨氤氲,含英咀华,成自家风范。先生钟情于大草创作,不择纸墨,兴之所致,一泻千里,气吞河岳,神完气足。细察之,则笔笔入扣,环环相生,果敢、坚定、恣肆、无我,大有颠张醉素之风。如岱先生书作无市井气、无媚俗气、无官宦气,有的只是一份逍遥,一份自在,一份与古圣先贤、与巍巍高山、与洋洋大河接语的狂狷气象……"

    陈玉圃则说道:"近十年间,(王如岱)励志书艺,大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之气象,感人至深者也。及观其书,笔力纵横老健,气势雄强又使转自如,颇多

美艺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