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美艺资讯 > 正文
美艺资讯
他从青铜器故乡走来——记大篆书法家崔宝堂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佚名    类别:美艺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文/陈非 黄美茹

  我与先生难以忘怀的情谊

  十三年前我还在陕西的一个小城镇工作,那一年我作为全县农村金融工作者与文化写作的唯一代表,去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写作知识培训,而这次的主讲便是崔宝堂先生,先生是作为《陕西金融》杂志的主编应邀来为我们授课的。此后我便与这位省城来的先生结下情谊,先是稿件来往,两年后从北京辗转来到西安,在一家媒体当起了记者,我的工作单位与先生所在的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由原来的7小时的车程变成7分钟的距离。在这座繁华与喧闹的城市崔老师是我唯一的亲人和朋友,每每下了班就直奔先生所在的办公室或者他在西七路的家里。看先生写字,聆听先生为我答疑解惑,一直到后来我因意气用事给自己带来一场官司。我身在异地托人给先生修书一封,先生不顾自己的声誉,硬是四处求人帮我解困。待我终于解脱后,先生不仅不批评我反倒安慰我: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磨难。

  此后的数年里,我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杂志的副总编辑,我与先生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生活的起伏跌宕,工作的艰辛曲折,我与先生的来往却越来越少,虽然一直在做传媒,却从未意识到该给先生做个报道。先生是个话不多,严谨、内敛的人,每次见面时他总是平静地问我生活工作是否顺利,并鼓励我认真做事。先生的仁义宽厚,涵养让我更是敬佩有加。我的一位朋友的上司是深居北京要职的高官,梦寐先生的作品。辗转找到我,我一时逞能满口答应下来,没想到先生却在兰州,电话里我讲明了求意,先生第二天就赶回西安,顾不得休息,一口气从早晨写到中午,分文未取并叮咛我赶快交给朋友,别误事。

  一次,我陪先生参加一个高层次的书艺笔会,看在场的六位艺术家早早作完了,在一旁高谈阔论,只有先生一人默不作声的在拐角不急不躁的写,我看得有些着急,走近先生说你看人家都写完了,你两笔写完交差了事。谁知先生慢腾腾一句,艺术是能急的么?先生在西北不管是金融圈还是艺术圈,人缘极好,随便与艺人聊起他都有口皆碑。先生为人坦诚、谦虚、有求必应,不张扬,不虚做声势,只是一味在书法上潜行默修,他山景行,先生不仅是我事业上的导师,也是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知己。

  取古人之法,温恩师教诲 悟书艺禅理

  三千年的历史,三千余篆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传说,每一个字都是魔咒一样的符号,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这些字是陌生的,要将这三千余字识别、熟悉,技术的高难度与过程的枯燥是不言而喻的。不要说去美化它,就是熟练掌握恐怕也需消耗数十年的光阴,大篆书法因此让人爱又让人望而生畏,难怪先生的恩师刘自椟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大篆书艺是个愚人的事业,涉足进来一辈子就搭进来了。

  先生却是义无反顾、牢记大师的教诲,从少年开始刻下第一枚印章,写出第一幅作品,寒窗冷月,四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书法上,“线”与“墨”的运用,总是以娴熟的线条自如地把握理性形准与感性形准的关系,使自己的书法作品神韵表现重于形似追求,并在“线”与“墨”的结合上,做到完美统一。故此,他在运笔与落墨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快与慢、干与湿、局部与整体、“骨”与“皮”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创意与传统、写意与工整、方与圆、长与短、黑与白、浓与淡、枯与润、腴与瘦、粗与细、巧与拙、轻与重、疏与密、虚与实、有与无的鲜明对照,故先生每写完一幅作品时从没有用废纸拈墨的情景或添墨补点,而是一气呵成,可见先生已成字在心。因而他的作品,看上去行云流水,既轻灵飘逸,流畅欢快,又墨色相和,浑然一体。难怪近年他的一些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收藏,被海内外独具慧眼的人士所钟情和珍爱。

  数年来作为一名金融家他出版了4部金融理论书,作为书法家,他在大篆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毋忘师恩,2000年,更是历10年的走访收集资料,而且出巨资为其恩师刘自椟先生出版了《刘自椟书法艺术撷英》,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刘老毕生未出专著的缺憾,而且为众多喜爱大篆的书法家提供学习的榜样。先生的举动一时成为长安书坛的美谈。三年后,先生总结并出版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崔宝堂作品选集》,卫俊秀称其为“翰墨小神仙”、《书法报》报道中称,先生作为艺术大师刘自椟先生的关门弟子,在书法实践上全面的继承了刘老沉雄劲健、圆融流动的篆书艺术风格,并以自己对书法的感悟,用“高古朴茂”的大篆创作,抒发着生命的情怀。朴实在放达中厚重而显诗意,执著在沉思中洗练而见精神。感悟到先生对大篆的开拓,看到中国书法另一种生机和活力,既有传统的意念,又凭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让这几千年的文字变幻无限创意与美感。我们感叹文明传承的力量,四十年的艺海人生,先生连续两届当选中国书协委员,获奖多多。面对那些沓之而来的荣誉,先生用浓浓的西府口音说,相对祖先发明的文字而言只是沧海一粟,何足挂齿。

  2007年岁末先生写就并被制成挂历作品的《论语》大篆,一经出版便被媒体争先报道。这部作品的确是呕心力作,无论书体的取法,形式的经营,笔墨的锤炼,足见其在大篆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那一根根线条,一簇簇墨痕,充满着对生命价值的呼唤,对远古的铭记,对祖先的缅怀和对艺术的虔诚。细酌先生的大篆艺术,首先打动人的是他对大篆文字的理解方式,是他从汉字中所预谋的结构感,一种对“古人”思想的“解剖”、“再解剖”、“可能结构”的执著历练所显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是他在大篆构型的成像肌理方面进行大量美化和对大篆构型的视觉象征意味方面的探索。这些艺术上的深层次探究足以说明先生已不是简单的捕捉大篆的具象特征,而是深入到中国文化研究与探索试验的殉道者。

  传承昨日的辉煌

  三千年前,西周周宣王太史凭借其超凡的才能将图画的原型演变成线条,简练而生动,结构也趋向整齐规范,为我们奠定了后来方块字的基础。我们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做个梳理,就会发现没有大篆就没有今天横行天下的简易文字,文字研究家们认为:大篆其实才是真正的书法国粹。其凭借独具特色、高古典雅的以象形为艺术特征的构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如果说已故著名书法家刘自椟先生是当代中国大篆艺术的“活化石”,那么作为他得意门生的崔宝堂先生,就是“活化石”的守护神。

  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之初,在今天的宝鸡出土了刻有300多篆字的青铜器。五十二年前,先生出生在宝鸡,并在幼年时爱上了篆刻,以至后来走上了这条篆书之路。他,穿越时空隧道,与三千年前的神秘符号结缘,大篆经由他一双文弱的手演示出来,升华一种恒美的力量。宝鸡这个商周文明的故乡,青铜器的厚重与完美渗透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或许是神给这块土地的某一种暗示?大篆选择了先生,是他演绎了中国书法的神话。先生的大篆书法线条流畅、婉转,节奏匀称自然,适度的保留大篆历经沧桑,古朴厚重的大雅。灵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息,而其篆刻更是下刀老辣、拙朴有力富有浓厚的金石韵味。

  无论是其大篆还是篆刻其神采与气韵独具一格,不仅受到了国内收藏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先生也因此作为文化使者出访日本、美国、韩国,其书法作品受到国际友人的追捧与喜爱。先生一介书生,沿着传统一路走来,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炼,现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相信,凭其博识睿智之气韵,不懈求索之毅力,一定会有更多的作为。我们期待着,也愿我与先生的友谊山高水长。

  (作者陈非系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教育周刊》副总编辑)

  崔宝堂艺术简介

  崔宝堂,字石山,号金竹园主人,男,汉族,1956年12月出生于青铜器之乡宝鸡市。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师从当代篆书大师刘自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委员兼刻字评审委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全国书法委员会主任。作品入选 《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2002年4月—5月应日本“国际艺术书院”邀请,出访日本作艺术交流;2005年4月5日至22日应美国“美中友好协会”邀请,出访美国作文化交流。2008年5月应韩国庆州市邀请出访韩国作文化交流。书法作品曾被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尊师重教 尚德崇文——崔宝堂及其书法

  钟明善

  宝堂是陕西有全国影响的一位书法家。在宝堂身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去研究:第一,特别坚持一个尊师重教。宝堂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所有老师,包括原来的启蒙老师和后来这些大艺术家的老师,永远孝敬老师,这一条太要紧了。特别是跟了刘老以后,从人品上、从艺术上都学刘老,而且学得很好。在刘老所有的学生中唯一的就是他真正给老人家尽了一个孝心,还在刘老在世的时候,他自己花钱给老人家出了个作品集。所以在这一点上宝堂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首先值得我学习。所以尊师重教是宝堂的美德。

  第二,从艺术上来说,应该说宝堂在老人家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从表面上看朋友们觉得区别不大,其实你们仔细看有区别,这个区别就是个性,就是创新,就是进步。看多了大家就会发现,同样一个内容,刘老写过,宝堂也写,但是写的中间就不一样,不同在啥地方,我可以给大家说一点,结字的中宫都收得很紧,但是在线条的活泼程度上,向外做散射的力量方面,是和刘老有区别的。有这一点就行了,如果跟前

美艺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