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中华茶道 > 中华茶史 > 正文
追寻历史的跫音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中华茶史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寻历史的跫音

编者按:“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古时贵州茶叶的真实记载。从古至今,贵州茶走过了怎样的一条道路?顺畅?还是曲折?不管怎样,这其中,作为贵州盛产茶叶的湄潭,则是贵州茶叶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从辉煌到进步,再到辉煌,湄潭的茶走过了它的岁月,沉积下来的是丰盈、是意韵,迎来的也必将会是一路高歌。
2009年初,政协湄潭县委员会正式出版发行了地方茶文化文史图书《茶的途程》,这是对湄潭乃至贵州茶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总结,也是对其未来的一个奠基与展望。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登载由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专家、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周开迅编著的《茶的途程》一书内容,以飨读者。敬请读者点评!

世界上有一种树叶与战争有关,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有关。它在那个令人心碎又让人奋起的年代里,长出一波又一波的新绿。它生长在湄潭的象山上,一列山脉的起始或尽头,三道河从山的那头流过来,流进湄潭县城,流入湄江河;湄江河又从山的这头流过去……
也许是亘古的象山带着一身香醇的绿意,探头来张望被湄江河环绕着的美丽县城;也许是这不经意的张望,吸引了大师们的目光,历史注定要带给象山一身的荣耀……

湄潭,万寿宫,象山,在上中国现代历史上,在中国现代茶叶发展史上,是一组特殊的历史符号,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之后,这一年,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专家,在王淘(中农所人事课长)、张天福(技士、金陵大学学士)的带领下,抵达相对宁静而距离重庆不远的湄潭,开始筹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并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第二扇大门是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于次年在福建武夷山推开),使湄潭在以后的十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地位和基础性地位。
历史选择了湄潭,湄潭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
在中国现代茶叶历史上,没有一个地方象湄潭这样汇集了象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这么多重量级的茶学专家;也没有一个地方的茶叶能够得到象苏步青、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胡哲敷、张鸿漠、郑晓仓、刘淦芝等科学精英如此深情地同声赞美,浙江大学“湄江吟社”的《试新茶》,是中国现代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茶诗。
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师们先后离开了湄潭。李联标去了浙江和中茶所从事茶叶研究,并亲自参加了中茶所的筹建工作;刘淦芝则去了台湾,成了台湾茶业的领军人物;张天福去了福建,成了当代中国茶学泰斗,现在已是百岁老人,“茶寿之星”……
但是,大师们留下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史册里,深深地印在了湄潭这片中国现代茶业的圣土上。
以后的中央实验茶场,最后分离成贵州省农业厅直属国营企业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湄潭茶场,一直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在继承了中央实验茶场所研究的绿茶、红茶品质的基础上,开发了湄江茶(为时任贵州省省长周林所命名,又名湄江翠片)、湄潭红碎茶,是时名扬四海,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加工;湄江茶成为中国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
同样带着中央实验茶场基因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以后的数十年时光中,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
历史在1978年后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湄潭在经历了中央实验茶场的启动,湄潭茶场的开拓,省茶科所的指导,核桃坝茶叶专业村的引领,迎来了新一轮茶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湄潭,这位饱经沧桑的贵州“茶老大”(《贵州日报》语),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雨阳光之后,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贵州茶业第一县,成了屈指可数的中国名茶之乡。这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时代的创新。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湄潭人始终抓住茶叶不放,茶园面积从二十世纪末的不足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万亩,茶叶企业由当初的湄潭茶场和几个社队企业,发展到有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涉茶叶加工、茶籽油精练、茶多酚提取、茶馆业、茶文化旅游业、茶业经济文化大家族。这种产业布局,受到茶界唯一的中科院院士陈宗懋的高度赞扬,他在参观了湄潭茶区后认为:湄潭的林茶相间的生态茶园是一流的,全世界少有的;湄潭能够集茶园生态风光、茶文化景观(天下第一壶)、茶叶加工、茶馆休闲业一身,在全国只有湄潭做到了。因此湄潭以茶业为主导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应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中共湄潭县委田刚书记已有专论(附录《贵州茶叶第一大县的现代茶产业发展之路》),在此不再赘述。
茶叶,已成为湄潭(48万人)三分之一人口的饭碗。
湄潭茶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受到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当年胡锦涛同志视察湄潭时提出的“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既能富民强县,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看法和期望,早已在湄潭变成了现实。湄潭的森林覆盖率由当初的百分之三十几上升到现在的52.6‰,茶园生态风光已成为湄潭最具特色的风景。
陈宗懋、刘枫、权启爱、丁俊之、林治、吴锡端、张玉娇、汪根发、王亚兰等许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多次到湄潭茶区考察指导茶叶产业发展。中国茶科所的权启爱研究员在2001年刚下飞机就激动地对迎接他的湄潭人说:“我是来湄潭朝圣的!湄潭是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开创茶叶事业的地方,在今天的中国茶界,是一个圣地……”。
茶叶,不仅仅是湄潭人的饭碗,更是湄潭人美好的明天!……
关于湄潭以及她的象山,一脉相承的云贵山,其内在魅力正在张显。象山在现代茶叶史上,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现代茶业第一山,为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祯等人主持开辟。历史留给我们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中央实验茶场所在地——万寿宫,李联标亲手制作的大茶树的标本、当年湄潭茶叶规划的手绘地图以及在师们的手稿、诗作,与茶界的传世珍宝——茶籽化石,一同保存在湄潭,使湄潭这片厚土更加厚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推动力。
关于湄潭的茶,关于中国现代茶业的那一段尚不为更多的人所知的非常重要的历史,关于以湄潭为核心的贵州茶业发展的大致轮廓,《茶的途程》将要逐次的展开。末了,我想以陆羽《茶经》的第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以表达我对曾经帮助神农解“七十二毒”,曾经在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递文化友谊和民族情怀,曾经在无数帝王将相、文化名人、社会名流中玩味无穷的以及镶嵌在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中的茶叶和在特殊年代维系民族生死存亡的茶叶的敬畏,对天、对地、对人的敬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专家、湄潭县政协副主席)

中华茶史推荐


中华茶道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