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中华茶道 > 中华茶史 > 正文
茶的源流与历史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中华茶史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有人说,茶是造物者特别替我们中华民族安排的。

还在上帝创造天地前,我们的神农氏早已发现茶树,尝过茶叶。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茶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了。

在悠久的历史中,茶的清香、高雅与中国的民族性相结合,成为刻划“中国”的重要形象。第一篇 茶的源流与历史。

神农氏为发现者: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有一天,他翻山越岭,口渴得很,忽然有一片树叶飘落眼前,捡起细看,青嫩可爱;用手一模,汁液润滑;以鼻一嗅,气味芬芳;用舌一舐,苦涩非常。于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神农氏,便断定是一种止渴、提神的叶。

以当时来说,神农氏发现茶树,只是鉴别、断定茶有药效而已;真正使茶成为“国饮”,是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不断的栽培、更新、繁衍,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如此的发明再发明,改良再改良,使得此一深具民族性的饮料,能流传千古而为世人所饮用。

茶名考:茶在作物学上是特用作物为嗜好品类,在植物学上是种子植物,为常绿灌木。

唐代陆羽《茶经》曾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茶”。农本草云:“苦茶”。又据《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可见古时茶字在古书上的称谓及意义不同,为便于考察,列举如下:(1)诗经国风、邶有《谷风》一篇,其中有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荼”就是现在的茶,古人叫做苦莱。《康熙字典》云:“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数种,惟荼,苦茶之茶,即今之茶。”可知:“荼”字为古代“茶”,字的借用字。

(2)槚“槚”是茶的另一借用字,《尔雅》云:“生,可作羹饮,今呼早茶为茶,晚茶为茗,蜀人称苦茶。”意即茶分早茶与晚茶,晚茶为“茗”这种记载,据史学家的意见,认为是最可靠的记录,也是较合理的说法。

(3)(艹设)汉代杨雄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日设,蜀人饮茶最早,题字为茶之俗名。”

(4)茗茗为古代茶的另一名称。《曼子春秋》云:“婴相齐景公时,食之粟这饮,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可见在公元五百年前,“茗”就有作为汤食用的例子。《桐群采叶录》:“西阳、武昌、庆江、晋陵,如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悖,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南宋鲍令辉《香茗赋》颂:“茶为芒茗”。所以,至今多沿用“茗”字代“茶”。

(5)水厄唐·温庭筠《采延录》:“晋时蒙好茶,人过车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饮,蒙必云:‘今日有厄’”。洛阳《伽蓝记》载:“魏彭城王勰见刘镐慕王肃。”,专习茗饮,谓镐曰:“卿好苍头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效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时,“水厄”二字已成为“茶”的有名代用语。

(6)丰富 庆世南北堂书抄引《斐洲南海记》云:“西平出丰富,茗之别名。叶大而味涩,南人以为饮。”《辞源》:“丰富系本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南越茶难致,煎此代饮。”在这里,丰富或为茶的别称,或是茶的代用饮料,不一而是。

(7)苦莱《诗经》:“堇茶如饴,皆苦莱也。”许慎《说文》:“茶,苦莱也。”梁代陶弘景以茶作苦莱也。唐·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疾病,功效极多,陶弘景误当为茗,茗豆有此效乎”。从此以后,茶与苦菜才知道是两种东西。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