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中华茶道 > 茶艺茶道 > 正文
茶馆情怀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茶艺茶道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

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的《孵茶馆》,“泡”与“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之描述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

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一一列举了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学子的种种好处,尽管有些牵强。汪先生为了给茶馆捧场,几乎“奋不顾身”:“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里的茶馆泡出来的。”

杨景明的《成都茶馆记》有现场写生———“走进茶馆,只要往茶椅上一坐,就有茶主儿一手提铜壶,一手端茶碗,笑吟吟上来……”朴实也生动。但“文殊院一带的茶馆是佛门弟子品茗养性的地方”似判断失准。那儿我去过,密集的竹椅上其乐融融,香客归香客,茶客归茶客,客串的当然有,可并非主流。我写过一题《文殊院品茶》,称茶客中“老妇的比例则神气活现地超过一半,她们三五成群,人手一盅盖碗茶,个个朗声笑语,在茶园的斋堂中尤显声势”。

四川茶馆中的风云人物应该是“茶博士”,就是那些提着长嘴开水壶为茶客加水的伙计,穿梭于百桌千客之间,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颇有大将风度,称为“茶将军”也不为过。“茶博士”一称我以为既包含了人们对传统技能由衷的敬重,也不乏茶客言语的风趣与亲和。看来人生在世,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会为人们所尊所敬的。原以为“茶博士”为川上独家,读了舒湮的《坐茶馆》,方知镇江茶馆中也有“茶博士”,且技高—筹:“茶博士的胳膊能搁一摞盖碗,他手提铜壶开水,对准茶碗连冲三次,滴水不漏,称作‘凤凰三点头’。”我见识过的“茶博士”只有“一点头”,看来强中更有强中手,那“一点头”的“茶博士”似乎只能屈居“茶学士”了。

写茶馆,怀旧多,乡情多。柳萌写到:“谁要说到‘茶馆’这两个字,我立刻会联想起,那写着‘茶’字的招幌,那呜呜作响的茶炉声,如同一位热情好客的好朋友,微笑着老远就同你打招呼。”其情其景,真令人心里痒痒的一片温馨。而达之写闽南的老茶馆就更有滋味了———“蒙蒙的烟霭。淡黄的灯花。郁郁菲菲的茶香。一种《菜根谭》推崇备至的‘花看半开’的境界。方桌高凳儿锐脱了原本色泽沉着富丽的茶色油漆,却不令人生破落之感,主顾们惬意于这种古色古香的氛围”。

如果说达之的文字犹如黄昏中一盅酽酽的“铁观音”,那么杨宇仪的《水乡茶居》则是中秋夜色里一壶醇和鲜爽的“碧螺春”了。“月已阑珊,上下莹澈,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在醉意中,一切都和心象相溶合……”湿漉漉的、反射着月光的文字竟使我渐醉……

茶艺茶道推荐


中华茶道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