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中华茶道 > 中华茶史 > 正文
太湖西部三兴地区茶史考略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中华茶史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太湖地区的“三兴”,现在听起来很生僻,但在历史上,至少在 元朝,一度曾作为三吴的吉兆被人们信奉过。如元末张士诚占领太湖 流域以后,在南浔镇筑城,从阴阳迷信之说,就特地劝三兴”(长兴 、宜兴、嘉兴)之土为城奠基①。不过,本文所指的“三兴”,主要 是指太湖西部江苏的宜兴和浙江的长兴、吴兴(现改为湖州市郊区) 三市、县。

这三县,特别是长兴、宜兴,是丘陵和山地较多的地区。据分析 ,近2000年来,太湖地区的气候的波动,除明清间有一个小冰期 下降较多外,一般变化幅度不大,加上河湖水体调节,这一带在历史 时期的气温,从总的说,还是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的。特别是从南朝后 期起,气温逐渐升高,以至到唐朝时形成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暖期 。这一点,反映到“三兴”地区茶叶生产上,也就出现了一个南朝时 稍稍有名,至唐朝时称盛全国的局面。唐朝中期,在长兴和宜兴的接 壤之处,置设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贡焙。如张文规在《湖州贡 焙新茶》诗中吟:“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 钿动,传奏吴·723·茶史初探①乾露湖州府志》,卷十五,村镇 。兴紫笋来。”①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也有“天子 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②之句。吴兴是湖州的古郡名,紫笋 贡茶,产长兴;阳羡,是汉朝宜兴的古县名,唐时一度称为义兴县。 这些史实,表明这一地区在我国古代茶业史上,还是有其特殊的重要 地位的。

那么,“三兴”,扩大些,整个江、浙和安徽一带,是什么时候 开始饮茶和业茶的呢?这一点,古今都有不同的说法。如唐朝“大历 十才子”之一的韩罶煟谝黄闹性赋觯骸拔庵骼裣停?方闻置茗 ;晋臣爱客,才有分茶。”③韩罶熣饫锼档摹拔庵骼?贤”,就是 指三国末帝孙皓初见韦曜时,曜酒量不大,“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 以当酒”的故事④。至于“晋臣爱客”,是据《晋中兴书》吴兴太守 陆纳,唯以“茶果”招待名将谢安的记载⑤写的。孙皓接位之前,被 封为乌程侯,其封邑即包括今吴兴、长兴二县。上面所举史料,或发 生在吴兴,或与吴兴有关。但是,稍后的杨华,则称“茶,古不闻食 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 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⑥这也就是说,杨华 对吴地包括“三兴”饮茶、种茶的起源,比上说的看法要迟一些, ·823·茶史初探①②③④⑤⑥杨华;《膳夫经手录》,茶。

《晋中兴书》已佚,此记载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

陈寿:《三国志·韦曜传》。

韩罶煟弧段锷窆π徊璞怼罚度莆摹肪硭乃乃摹?见《全唐 诗》卷三八八。

见《全唐诗》卷三六六。

他认为是起于晋和南朝初年。

唐朝以后,对“三兴”地区饮茶、艺茶的起始,各书或从三 国西 晋说,或引“晋宋以降”说,虽说法不一,但基本上是沿续唐朝不同 的看法。至明朝后期,周高起在宜兴、长兴的一部地方性茶书--《洞 山芥茶系》中,最先提出了“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 艺茶”①的看法,把这一带种茶的历史,提前到了汉朝。随后,清人 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更进一步提出:“汉人有阳羡买茶之语, 则西汉已尚茗饮”②;把宜兴产茶和茶的贸易,更确定为西汉时便已 有之。自此,在宜兴、长兴的一些县志和有关史籍中,对上述两条记 载,相随碾转引录,把这一地区茶文化起源西汉和汉朝的传说,几乎 变成了一 种定论;以致笔者在前几年的许多论著中,也以讹传讹,以 伪当真,犯了不少传谬播误的过错,如拙文《江苏茶叶历史资料综述 》、《太湖地区茶生产的历史和传统》,甚至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中国茶叶史》中,也都一而再的复述了这些资料。直至最近, 笔者在参与编写《太湖地区农业史》过程中,发现有误,才在《中国 农史》上专门作了订正③。现在基本搞清,所谓汉王在茗岭“课童艺 茶”的传说,是明代在茗岭建立茶神庙以后,“俗误刘秀庙”④,群 众七传八绕,把茶神和东汉光武帝又联系了起来,经想象就附会出这 样的说法。至于《尔雅··923·茶史初探①②③④同治《增修宜 兴县旧志》,卷一,山。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正误三则》, 《中国农史》1989年3期。

《尔雅·正义》,释木第十四,~--。周高起;《洞山OE舨柘怠罚司荨吨泄枰独纷柿涎〖芬 ?正义》中“汉人有阳羡买茶之语”的记载,则可能是完全由邵晋涵 对王褒《僮约》“武阳买茶”的错断误释所产生的。《僮约》中的“ 武阳”,地指今四川彭山县。常州治位武进县,清初武进一 析为武进 、阳湖二县,二县县衙和常州府治共设一城,所以,其时常州城也有 俗称为“武阳”的称法。武进不出茶,常州茶叶历来都产宜兴,宜兴 西汉时古名阳羡;邵晋涵如果不是故意作假,那么,很可能就是这样 错误地把“武阳”误改为“阳羡”的。

不过,我们说明清时流传的宜兴、长兴艺茶起始西汉和汉代的史 料不可靠,也不肯定唐人提出的“三国两晋”或“晋宋”说就正确。 上面不带反证的意思。相反,我们认为唐时把江南地区饮用茶叶的记 载,作为这一地区有茶的最早起始,显然也总是落后于现实的。所以 ,在经过比较全面的查考以后,笔者还是同意顾炎武的看法:“自秦 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①;茶从巴蜀较快地传播开来,主要是 秦汉特别是汉代统一全国以后的事情。具体到“三兴”一带,据三国 时孙皓“以茶当酒”的史实,我们现在仍然相当肯定,“三兴”甚至 整个江南饮茶、植茶的起始,最迟也不会晚于东汉末年的看法。

(一)“三兴”地区贡茶和贡焙的发端 如前所说,唐朝宜兴、长兴,是以贡奉“阳羡”、“紫笋”而名 甲天下的。那么,这一地区唐以前是否有贡茶,唐朝的贡焙具体又设 置何时呢?关于这一问题,近时常见有人引用《中国茶·033·茶 史初探①顾炎武:《日知录》,《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的这样二条资料:“乌程温山县西北二十里, 出御荈;长兴啄木岭县西北四十里,在金山后,每岁吴兴、s煶陵二郡 太守采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陆羽云:青岘啄木岭茶与寿州同。”①其实,上抄两条资料,过去都称其为南北朝宋山谦之所撰《 吴兴记》的佚文,是不对的。如长兴“啄木岭”条的内容,就明显不 是南北朝而是唐以后人所写的文字。如其双行小字中“陆羽云”的一 段话,试问:刘宋时的山谦之,怎么能引录中唐时陆羽的文章呢?! 或许有人说,小字夹注,可能也可以是后人作的注释,正文或许也还 是山谦之写的。这也不对,每岁湖、常二州刺史采茶“宴会于此,有 境会亭”,这“宴会”、“境会亭”,也都是唐朝设贡焙以后的事情 。对这条资料,过去不少论著中或作为“南朝饮茶风习”②,或作为 湖、常两州设焙的时间,常常引来作为信据。笔者查考以后发现,把 这条资料误作出谦之《吴兴记》的佚文辑出,可能是《辑吴兴地志》 所犯的错误。因为在嘉泰《吴兴志》中,《辑吴兴地志》中所辑的其 他《吴兴记》内容都可以查见,唯啄木岭这条,根本无此记载。表明 这条资料不是在宋以前,而是在明以后才混作《吴兴记》的佚文的。 至于第一 条“温山出御荈”的记载,也有一些疑点。如有的志书记的 ,不·133·茶史初探①②王洪军:《唐代的茶叶生产》,载《齐 鲁学刊》,1987年6期。

刘宋·山谦之:《吴兴起》,见《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第2 06页。

是称“御荈”,而是作“御芹”①。芹菜是水生蔬菜,不大可能 成为山产珍品的。联系《桐君录》“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② 的记载;晋陵是常州的旧名(《桐君录》约成书于5世纪),一般据 此认为,“芹”当是误刻,南朝时三兴地区出“御荈”是有这种可能 的。如果这一看法不错,那么,这一地区最初贡茶的记录,可上溯到 南朝初年。

至于宜兴、长兴贡焙设置的时间和过程,虽然也有把后来贡茶院 迁至顾渚吉祥寺的时间作为入贡起始的个别例子,但是,由于史实比 较清楚,多数意见都根据宜兴《茶舍记》的刻石,看法还是比较一致 的。如嘉泰《吴兴志》即载,唐义兴(宜兴)县《重修茶舍记》云: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典是邦,僧有献佳茗者, 会客书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 ,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③这里把宜兴、长兴贡茶的起始过程, 讲得很清楚,具体的时间是在代宗接位不久李栖筠任常州刺史时。至 于正式设焙,嘉泰《吴兴志》进一步指出,自李栖筠“始进”以后, 征献漫广,宜兴县贡茶的负担愈来愈重,“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 其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折造。”这也就是 说,由只贡宜兴“阳羡”,到扩增进献长兴“顾渚紫笋”,正式在宜 兴、长兴设立贡焙或贡茶院,是代宗大历五年(770)的事情。据 《吴兴统记》的记载,最初的贡茶院,是设在顾渚虎头岩·233· 茶史初探①②③嘉泰《吴兴志》,食物故事,茶。

《桐君录》,原书佚,陶弘景在《证类本草》中引过。

嘉泰《吴兴志》,山志。

后的顾渚源头,共“建草舍三十余间,自大历五年至正(贞)元 十六年(800)于此造茶。”①至贞元十七年,刺史李词以院宇隘 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额置焉,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这 样才真正把贡焙移到了“顾渚山下”。所以,现在有的文章 中,把顾 渚贡焙的设置定为“贞元间”或“贞元十七年”的说法,是不对的。

(二)关于陆羽隐居浙西或苕溪期间的史料述辨 陆羽从上元初(760年)结庐苕溪,至兴元(784年)前后 移居信州(今南昌),在浙西隐居了20多年。如前所说,在这期 间,他荐举阳羡茶入贡,结果在宜兴、长兴建立了贡焙,对两浙茶业 的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他又“闭关对书”,广结 “名僧高士”,撰写了《茶经》等几十种著作;这一阶段,也是他一 生中最活跃和最有成就的阶段。因为这样,所以学术界

中华茶史推荐


中华茶道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