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传统年俗齐上阵 三湘欢度文化年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佚名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传统年俗齐上阵 三湘欢度文化年

 

  春节临近,湖南各地彩灯高挂、歌舞呈祥,热情的湖南人正以各种方式喜迎新年。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喜庆活动中,那些欢乐而具有神秘感的传统年俗,不仅让三湘大地的年味儿愈发浓厚,也让各地百姓在乐享文化盛宴的同时欢度新年。近日,记者整理了湖南部分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年俗,以飨读者。

  郴州汝城:香火巨龙舞城乡

  舞香火龙是湖南郴州汝城县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十六,汝城县百姓都会用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庆贺新年吉祥,祈求风调雨顺。

  舞香火龙相传最早起源于唐高宗弘道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人们带着平安、丰收的祈盼,积极开展这种活动,活动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部参加。香火龙的龙身一般长达数十米,用稻草、竹片扎成,龙身上插有约1米长的用以敬神的香。夜幕初降时,全村人将龙香点燃,整个龙体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辉,在手提火绣球的小伙儿的指引下,由数个年轻人一起将它舞起。全身红光闪闪的香火龙在村镇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经过村民家时,每家每户都会点燃蜡烛、燃放鞭炮烟花,以示迎接龙的到来,象征着好运和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目前,舞香火龙已成为汝城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活动,全县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都有舞香火龙的习俗。

  怀化通道:正月“闹春牛”祈求风调雨顺

  正月“闹春牛”是侗族地区的传统,百姓通过“闹春牛”活动庆祝头年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西南角,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接壤,是湖南侗族的主要集聚区。“闹春牛”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村村寨寨都有,只是规模不同,内容和形式一样。据悉,春牛由竹篾和彩布编制而成,扎成一个牛头和一个牛尾,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用一块黑布或灰布连接起来,由身手灵巧的健壮小伙儿舞动,一人耍头一人耍尾,后边跟随着扶犁耙、手执牛鞭的人,一路敲锣打鼓。诙谐有趣的表演,喜庆的锣鼓声,领唱着春牛歌,“闹春牛”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

  据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闹春牛”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正月十五结束。今年春节,通道侗族自治县除了有欢快的“闹春牛”活动外,还将举行侗歌会、芦笙节及“月地瓦”活动等。其中,“月地瓦”活动是侗族独有的一种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庆祝新春的方式,是村与村、寨与寨或村寨内不同姓氏青年男女之间的一种集体社交活动。活动贯穿于整个春节期间,不少青年男女通过“月地瓦”活动喜结良缘。

  湘西龙山:土家族摆手舞迎新年

  湘西龙山县的土家族年俗极具特色。他们把提前一天过年称之为“赶年”,若腊月大则廿九过年,腊月小则廿八过年。除了时间上的独特之外,他们的年事活动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从一入腊月到来年正月十五,节日的气氛一直笼罩着土家的村村寨寨。

  该县农车乡素以土家族摆手歌舞而著称,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民族文化活动,以庆丰收、祈吉祥、求兴旺为主旨,历史悠久。每年春节,农车乡都会举办热闹的大摆手节,从农历正月初九进堂,到正月十一散场,历时三天三夜。节日期间,土家族男女老少穿着民族盛装,长者手执齐眉棍,年轻人高举龙凤旗,小伙子们手捧供奉祖先的供品,一路欢歌涌向摆手堂,届时各地土家人及很多商贩也纷至沓来,云集摆手堂前,歌如海,人如潮,形成“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民族文化和边区贸易盛会。

  农历正月初六至初九,在该县靛房镇,人们则可以看到神秘的土家族祭祖盛典——舍巴日。土家族多按姓氏聚族结寨而居,各寨舍巴日活动由舍巴头人主持,由摆手掌堂师或土家原始宗教传承人——梯玛主祭,内容主要包括祭典仪式和酬神歌舞乐剧。其中,舍巴日酬神歌舞以土家摆手为主体,其间穿插土家族原始戏剧“茅古斯”,还会举行玩板凳龙、打草鸡、摔跤、叠罗汉等民间体育活动。

  在吊脚楼鳞次栉比的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年习俗保存完整。从农历腊月廿九至正月初五,土家人身着节日的盛装,杀年猪、做团馓、打糍粑、推豆腐、贴春联、吃团年饭、送亮、守岁抢年、拜年……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习惯在这里代代相袭,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给这个传统村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益阳南县:龙灯花鼓闹元宵

  益阳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湘鄂两省边陲,素有“龙灯花鼓戏窝子”的美誉。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南县都要举办“双百”龙灯花鼓闹元宵活动,即舞100条龙、打100对地花鼓,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南县地花鼓和舞龙是当地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从民间草耙子龙灯和民间山歌、小调及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其中,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明快高亢的音乐、活泼自如的表演、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其包括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等多种表现形式,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县人打地花鼓、玩龙舞狮不仅仅在元宵佳节,这种清新质朴、易记易唱、喜庆热闹的文化活动形式在当地很有市场,无论是在传统佳节,还是在盛大的庆典活动中,亦或是百姓家中的婚嫁过寿等,无论是在舞台、街道、屋场上,还是在大堤、田野上,随时随地都可见龙灯地花鼓的表演。

  汩罗长乐:抬阁故事会庆新春

  汨罗市长乐抬阁故事会是当地一项传统的民间春节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长乐镇古街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尤其到了农历正月十五这天,群众倾巢而出,来到街市上表演故事比赛。

  汨罗市长乐抬阁故事会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由元宵闹花灯中演变而来,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并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等融为一体,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长乐人以民间历史故事典型代表的突出人物、事件、画面为内容,通过与道具的完美结合演绎自己创作的故事。

  每逢新年,长乐镇人便自发分为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表演方阵进行一来一往的表演对垒,比试各自故事的新与奇。比赛期间,会旗、彩旗飘飘,玩龙舞狮、彩莲船等表演穿插其间,热闹非凡。长乐街上的大人小孩大都身怀绝技,他们可将高跷踩到4米,令人叹为观止。据了解,抬阁故事会的压轴好戏在农历正月十五前都是互相保密的。有时为了打听到对方的情报,双方各派暗探,乐不可支。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