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湖北随州发现罕见亚字形古墓属东周时期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历时近7个月,位于随州市曾都区的一处大型战国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近尾声。本月18日,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确认,此次考古发掘首次科学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首次在随州乃至湖北省发现“亚”字形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是继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发掘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曾国墓地。

    现场直击   
    主墓呈“亚”字形 棺盖布满纹饰
    18日上午10时许,随州城区寒气逼人,记者来到城东墓群考古现场,考古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清理工作。
    这座大型战国墓编号为M18,去年7月开始全面发掘,历时近7个月,发掘已进入尾声。
    M18号大墓位于墓群西南方向,经测量,南北长16.8米,东西宽15.9米,墓葬开口面积达到了217.5平方米,墓葬南端还有一个宽4米、长8米的墓道。
    记者站在M18号大墓北面看到,墓葬规模非常宏大,除古墓面积较大外,特别之处是整个墓葬形状像汉字的“亚”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说,这样的墓葬被称为“亚”字型墓,在全国考古发掘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是随州乃至湖北省首次发现的“亚”字形墓葬。
    记者看到,整个墓室已经裸露出来,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墓室。不过,南北西3个墓室只见垫木,只有东墓室里有大量的铜器,中墓室也是此次发掘最大的一个墓室,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棺盖上的淤泥。
    由于年代久远,各墓室垫木和中墓室棺盖呈现出青黑色,墓室里有不少朽木、淤泥和污水。经过一上午发掘,考古人员共收集出33袋泥土,以便后期从中清理出遗漏的细小物件。
    下午2时,考古人员正式打开中墓室棺盖,这也是本次发掘最为引人瞩目的环节。
    “中墓属于双墓,墓主应为夫妻,按理揭开棺盖应该有墓主尸骸和随葬品。”黄凤春说。
    考古人员轻轻地将棺盖撬开,抬到事先准备好的起降板上,随着起降板上升,棺盖下方已没有墓主尸骸和随葬品。
    黄凤春表示,从发掘情况看,墓主遗体或因身上带有金、银、玉器等,被盗墓者一并盗走。
    尽管中墓室已无文物,但发掘出来的棺盖上有大量的纹饰,历经几千年的侵蚀,纹饰线条依然清晰,几乎布满整个棺盖,可以想见当年的奢华。
    考古人员每取出一件文物,都要小心包裹、装袋,生怕这些宝贝受到“惊吓”,前后发掘出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约500件。
 

湖北随州发现罕见亚字形古墓属东周时期

墓的形状呈“亚”字形,该墓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墓室,考古人员正在清理现场。



    发现古墓
    工人施工发现编钟 古墓群重见天日
    18日下午,在古墓发掘现场,当地居民闻讯赶来观看发掘情况,77岁的吴婆婆向记者讲述了当时发现古墓的情景。
    文峰塔古墓所在地很久以前是一片岗地,后来才建了村庄。2009年,文峰塔附近的村庄因为拆迁,正好被一房产开发商征用,工人在施工时挖出了一批编钟。M18号古墓所在地之前是一座别墅,别墅占了古墓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大路,村民们天天走在上面,竟然不知道下面是古墓。
    这个东周时期的古墓群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市博物馆馆长黄建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了吴婆婆所讲述的情节。
    2009年6月,随州文物部门接到举报称,在曾都区文峰塔社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施工时突然发现了编钟。
    文物部门马上派人到现场去查看,果然发现一个非常大的春秋墓葬遭到破坏,现场已不见编钟的影子。
    文物工作人员几经打听,得知编钟已被人私自搬走,随后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有大小9件编钟被追回。“我们当天在现场捡了一些带铭文的编钟残片,还有很多镏金的车马器。记得第二天下了一场大雨,倒的垃圾上面都是金光闪闪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建勋还是一脸的兴奋。
    此后,省考古队对周边区域进行勘探,在文峰塔社区1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大大小小50多座古墓葬,其中以春秋、战国墓葬为主,从墓葬规模和随葬器物的组合来看,这些墓主人的身份都相当尊贵。
    黄凤春说,从等级上可以看出来,一个是规模很大,第二个是青铜器很多,而且青铜器制作很精美,所以说这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拥有的。
    墓葬等级高,分布也比较规律,考古人员推测,应该是东周时期的一座贵族墓地。
    考古人员经初步勘探,发现原民房下有墓葬68座,本次共发掘65座,其中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土坑墓分大中小三类,大型墓葬早期皆被盗过,所存遗物不多,大多数小型土坑墓都未曾盗掘,出土遗物较丰。
    土坑墓年代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早期都被盗过,未见墓顶,有的仅存底部。除一座残存少量碎瓷器的东汉时期墓葬外,其余皆为宋明时期。除上述墓葬外,还发现了两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皆为中秋时期,国属应为曾。


出土的青铜器皿

    揭秘墓主
    比曾侯乙晚百年左右身份应为上大夫级
    这些贵族又是属于哪国的?考古人员从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找到了线索。“可以判定是曾国一个贵族墓地,因为这个墓葬规模大,出土的铜器上都有曾、曾公子、曾子等铭文。”黄凤春说。
    曾国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早在1978年,随州就发现过著名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的编钟一度让世界震惊,而曾侯乙墓所在的擂鼓墩距离文峰塔社区大概只有5公里。
    黄凤春说,曾侯乙具有确切的下葬年代,是公元前433年,大约是战国早期。文峰塔这批墓葬年代则比曾侯乙要晚,大概晚100年左右。
    从面积上来看,它几乎超过了曾侯乙墓坑的规模,曾侯乙是属于战国时期曾侯的墓葬;从墓葬的规模上判定,通过与曾侯乙墓比较,身份应该是相等的。
    1978年,随州曾发掘出国君级别的曾侯乙墓,当时墓中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上万件珍贵文物,引起国内轰动,而眼前这座大墓不仅规模上与曾侯乙墓相当,其墓葬形制也十分独特,呈现出十分罕见的“亚”字形。
    黄凤春说,古代墓葬的身份跟他用鼎用簋(音同“诡”)是相匹配的,比如说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M18号这个墓葬中,墓主用的是五鼎四簋,墓主身份应该是东周时期的上大夫级。在古墓中,发现很多青铜器上带有曾、曾子、曾公子的铭文,这对于判定墓葬国属及墓主身份,研究曾国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在“亚”字形大墓东西北三面,发现了三个方形的副葬坑,还勘探出多层台阶,这一系列的发现,预示着墓主人身份地位不一般。
    黄凤春说,从墓地来看,应该是以曾国墓葬为主,但曾国墓葬都是属于东西向,楚国墓葬主要是南北向的,这个墓葬墓道口是向南,比较独特。经过后期考究,这个墓葬属于曾国墓葬。

    考古价值
    丰富东周墓葬形制提供曾灭楚年代依据
    本次发掘出土的有铜、陶、玉各类质地的文物约500件,大多出自中小型墓葬。其中铜器占半数以上,器类主要有鼎、簋、盘、匜、缶等。青铜器上大多有曾、曾子、曾公子等铭文,根据铭文可知,大多为曾国墓葬,陶器皆破损,主要为仿制陶礼器,器类主要有鼎、簋、盘、匜等,由形制可知,应为东周时期。
    墓葬共出土铜、陶、玉等质地的文物约500件。部分青铜器上有曾、曾子、曾公子等铭文,从已发掘的墓葬来看,主要为春秋中晚期曾国贵族墓葬,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少量战国晚期的楚墓。
    文峰塔墓地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要的一个考古工地,其学术价值在于:
    首次科学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并出土了大批带有曾字铭文的铜器,对于判定墓葬国属及墓主身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了曾国的车马坑,已清理了3座车马坑为2马驾和4马驾,对于认识和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首次在随州乃至湖北省发现“亚”字形墓葬,已发现的“亚”字形墓葬南北长16.6米,东西宽15.9米。在西南还带有一条长方形的阶梯形墓道,在其东西北三面还各有一个2×2米的方形附葬坑。这一墓葬形制为过去所不见,丰富了湖北境内已有的东周墓葬形制。
    文峰塔墓地墓葬是近年来在随州比较集中的一次发现,特别是一些大墓的发现,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过去发掘表明,此地多为春秋晚期曾国贵族墓地,这是继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发掘之后所发现的又一重要曾国墓地,对揭示曾国历史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曾、楚墓葬的同时发现,对确立曾灭楚的确切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