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史料轶事 > 清朝 > 正文
清朝人口从五千万增长到四亿 期间道理发生了什么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清朝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你真的知道清代人口吗?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清代人口是为何从5千万,之后迅速增长到4亿的?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代末年,户籍人口也就只有5千万左右,可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户籍人口已经高达了4亿人左右。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清代也有“人多力量大”的精神吗?

其实人口爆棚,肯定是客观条件的改善所导致的。就跟我们目前遇到的处境一样,要想大家生三胎,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不提上来,谁愿意遭这份罪呢?

清代也是一样,精神条件、政策条件和物质条件,的确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第一,清代的户籍制度,比明代宽裕太多了。

很多人怀念明代,其实你要是完全知道明代的户籍制度,肯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因为明代的户籍制度,绝对是历史上最严苛的户籍制度。

朱元璋夺取天下以后,开始总结元代的失败。他认为元代之所以灭亡,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对老百姓的管理太松散。像他这种农民出身的后代,既能够去做和尚,还能够去当兵,这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

为此老朱开始做出改革。他将全国所有人,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比如有民户、军户、匠户等等。

其中民户就是农民。而且世世代代都要做农民,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种地,给朝廷缴纳农业税,每年再抽一段时间给朝廷义务劳动。

军户就是当兵的,而且是世世代代都要去当兵的。这就有点儿世袭制度的意思了。

匠户就是手工业工作者,世世代代都干这行。他们主要负责给朝廷、官府等机构做手工业方面的服务。

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一个人是很难脱离自身的户籍的。这就有点儿印度那边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区别,是基本无法改变的。

此外,你要想出一趟远门,超过1百里就必须要到官府开具路引,要不肯定给你当流民抓起来。此外明代法令规定:

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啥意思?也就是说农民的行动范围,一般只有1里地左右,早出晚归,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而且鼓励大家互相监督。

要是现代人被扔到明代,除非你是管人的那帮人,否则你肯定郁闷死。种完地想到镇上喝两杯,对不起,不可能!一帮邻居坐等着举报你!

清代就完全不同了,由于他们入关时比较残暴,导致大家特别反感他们。因此他们在户籍制度上就松弛了许多。

比如说移民这一块儿,你不需要在当地买房,也不需要缴纳相应社保,就可以把自己的户口迁徙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你愿意来,改行干啥都可以。而且完全不限制阁下的自由,带着“身份证”,只要你有足够的路费,满世界随便你逛。

这么一来灵活性就大太多了,老百姓们的娱乐活动就增加了不少,其实这么做有利于GDP的提升,不过当时他们也不在乎这玩意儿,洋人发明的东西,他们一向都瞧不起。

精神文明的提升,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因此便创造了生孩子的精神条件。

第二,康熙年间永不加赋、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彻底奠定了人口爆棚的政策基础。

如果说,宽松的户籍制度,是生孩子的精神条件的话,那么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就是生孩子的政策条件。

永不加赋:

康熙以前的封建时代,是根据家庭总人口数量来交税的。家里有几口人,那么就要交几口人的税赋。这可把穷人们给逼死了,因为人家家里没几亩地,甚至于没地,可是有好几个小孩,刚生了三胎,你说他们拿什么来交税呢?

而有钱的地主家庭,有七八个小老婆,还有几十个儿女,这都不算事儿,因为人家家里的地有上万亩。收入比例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这么一来穷人死活不肯生孩子,不就很正常了嘛!康熙也意识到了人口负增长的危险,所以在康熙五十年,出台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主要意思就是,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基础,以后增加的丁数,就不需要再承担赋税。简答来说,你家里原来有3个男丁,以后如果再生1个出来,这1个就不需要交税,也不需要服徭役。如果老人去世了,那么新增加的这1个补上就是了。

这下子老百姓就开始沸腾了,一个个火急火燎地回家生孩子去了。因为孩子多了不仅不加税,反而能成为家里的免费劳动力。

摊丁入亩:

雍正觉得这力度还不够,索性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这就更牛了,过去按照人口收税,雍正改革以后,不按人口来了,咱们按照家里的田产来。

家里拥有田产多的,那就多交税,少的就少交税,家里没田产的,那就不用交税。简答来说就是杀大户,救小户。这下子老百姓们再一次炸裂,连夜唱起了:今天是个好日子。顺便再回家造娃了。

这一政策,把全国各地的地主们打击得够呛,地主阶级多数还都是读书人,所以他们用笔杆子把雍正描绘成了一个大魔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人口爆棚时期,其实就是从康熙晚年到雍正初年开始的,可以说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红薯、玉米、土豆等大产量农作物的传入。

精神条件和政策条件,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条件。人想要活下去,吃喝才是最重要的。以古代那种粮食产量,想要养活几亿人,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康熙之前的封建时代,能达到五六千万人,就很不错了。这是客观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农作物产量就这么点,那个时候又没有伟大的袁隆平老爷子在。

可是从明代末年,红薯、玉米、土豆等大量产农作物逐渐引入中国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农作物的产量相当大,而且很容易生存,落地就能生仔,而且收获周期也短,是绝佳的果腹之物。

在生存面前,就先别考虑好不好吃的问题了。很显然,这些东西味道虽然一般般,但是绝对可以养活大量的百姓。吃的粮食增加了,人口增加的物质条件也就具备了,又不是养不活,干嘛不多生两个呢?

总结:现代社会生仔的要求就更高了。

由于目前咱们处于内卷化达到极致的社会,所以生一个孩子的条件其实是非常高的。除了精神条件、政策条件和物质条件以外,还有很多要求。

比如说教育、医疗、营养、成长等各方面,都让家长们操碎了心。如果能够把18岁以前,孩子的这一切都给妥善解决了,那肯定会再次迎来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推荐


史料轶事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