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忧患意识是中华文化的基底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别水整理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题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有忧患意识,说起来有三千年了,记载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周代。

今天,人们不断能听到“忧患意识”这个词。说起来,中国人具有这种意识,至少有三千年了。这种意识明确地见之于历史记载,当在周代。

周人传说自己的先祖是“弃”。《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因名曰弃。

上述神话也能说明,周人族群相信,人生有风险,但命运也是可以把握的。比如“弃”本来是弃儿,但他不怨天尤人,取得了人生的成功:小时候做游戏就“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这一才能引起尧的关注,“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是为后稷,所谓农业之王——“社稷”一词中的“稷”就是指他。

但是,周人还有更大的不幸,后稷的儿子就被驱逐,逃亡到“豳”或“邠”,不得不在戎狄包围中讨生活。这样的生存状态是艰辛的,周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周人对明天、对未来,不敢有确定的把握,上天随时可能降下灾祸,但他们没有通过对神的崇拜来缓解命运无常的焦虑、紧张,而是回到自己身上,寻找解决之道。

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心智。周人以此应对不确定的命运,形成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忧患意识”,由此而形成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敬”。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尤其是一个敬字,实贯穿于周初人的一切生活之中,这是直承忧患意识的警惕性而来的精神敛抑、集中,和对事的谨慎、认真的心理状态。”周人面对一件事情,总是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严肃地对待它,审慎地处理它,对于未来可能的风险则尽可能地做好应对的准备。

上述理性精神、忧患意识、刻苦节制的性格,随着周人替代殷人成为天下共主,而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并被儒家予以理论化,构成中国文化的基底。历史变革的最终动因,是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堕落者迟早会被精神健全者所取代,不论是一个群体内部还是不同群体之间。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