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史料轶事 > 汉朝 > 正文
冒顿当初明明可以杀刘邦 莫顿最后为何没有下手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类别:汉朝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冒顿和刘邦,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时,冒顿单于望着满身珠光宝气,浓桃艳李的阏氏不禁一怔。阏氏趁机甜如浸蜜耳语,“大王,两主不相困。虽暂得些汉土,终非长久之计。且说这汉王有神助,望大王仔细思量。”阏氏这一番话,让冒顿单于不能自已拥紧了阏氏说:正合我意,你我想法不谋而合!哈哈哈!

次晨,素来傲世轻物冒顿单于,却接受了阏氏进言。让左贤王把包围白登山南方,全部骑着红马匈奴骑兵都撤出来,故意开了一角给刘邦一条撤离之路。

刘邦也没想到陈平的妙计那么管用,刚开始有点担心是圈套,但是此时不走,冒顿忽然变卦怎么办,遂决心冒险一试,下令汉军将士皆拉弓满箭,从解角撤离。后与赶来的汉军主力会合,冒顿此时心里乐开花的引兵而去。回去后的刘邦和冒顿,两人就通过刘敬结开始谈和亲的事了。司马迁《史记》上是如此记载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可以说是影响汉匈关系的关键一战,可有趣的是,两国的倾国之力,你来我往地打了好几个月,冒顿单于在最有可能擒拿刘邦,入住长安机会面前,却因为心爱的阏氏一句话,就放弃了之前所有的努力,甚至还和刘邦谈起了和亲,这段历史确实让后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人看得很迷糊!

说冒顿单于想法简单深爱阏氏,受到了阏氏影响而做的决定,其实只是太史公给世人一个表面的结果,如果了解过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或者大概率就知道冒顿单于这样做,肯定是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不是只听几句枕头风下的的决定,

那么冒顿单于为何要尽占优势的时候,对刘邦欲擒故纵?最搞不懂的地方,冒顿单于一生梦想的成就丰功伟业的机会,为何却轻易放弃?一位女子的谗言,为何能让白登之围草率的收场?

关于白登之围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见解,认为不能光听太史公一家之言,要综合分析当时的局势,因为匈奴没有自己的历史典籍,我们现在只能依据汉朝的历史去推测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战争围绕的主题是人,士兵无论多寡,最终听命的是将帅,所以一个战役的成功和失败,完全是依据领军将帅对综合利益的思考,而在先秦时期的典籍《孙子兵法》中,称之为庙算。

匈奴和汉军,两军对垒关键的人物还是冒顿单于和汉高祖刘邦,只有明白这两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就能解开白登之围的疑惑。

历史上的冒顿单于,可不是什么情圣,对自己的爱人是言听计从的,反而他的成功道路上,好几次关键的时刻,都利用了自己心爱的阏氏,才成为了驰骋草原的匈奴单于,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太子,可是后来头曼单于宠爱一位女子,就想改立太子。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就想了一个坑儿子的方法,将冒顿送去月氏作为质子,等冒顿到了那里不久,就发兵攻打月氏。月氏也是草原强大部落,对背信弃义的匈奴,非常气愤,打算要拿冒顿来出气。

没想到冒顿还是比较醒目,趁人不注意的时候,顺了一匹宝马单骑逃回了匈奴,头曼单于一见这小子有两手啊,因为心中愧疚就给了冒顿一万骑兵,可冒顿经过此事后心里缺少安全感,琢磨着把万人的铁骑,变成忠于自己的悍将,就设计了一种鸣箭,要求手下的万人,看到鸣箭飞向哪里,就跟着放箭。违令者,斩。

反正他不知道斩了多少人,后来他用自己的宝马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后来为了稳妥起见,他将鸣箭指向了自己的爱妻,结果可想而知,其后他利用一次和头曼单于的打猎机会,结果了头曼单于,登上了匈奴单于的宝座。

这还不算,有一则会有二,其后不久,匈奴的邻居东胡王想试图冒顿的实力,就问冒顿拿了头曼单于的宝马,冒顿想都没想就给了,没多久,东胡王变本加厉的,点名要了冒顿最爱的阏氏,这让冒顿的手下义愤填膺,可是冒顿对此竟然忍了下来,在草原的民族看来,冒顿这种做法,明显就是软蛋,所以东胡王看不起冒顿,对他放松了警惕。

其后几年,冒顿悄悄的发展,一次双方为了一块千里之地产生了分歧,这次东胡王问都没问,直接就说这地就东胡的,没想到这次冒顿不愿意了,招呼也没打,直接带着匈奴骑兵千里奔袭出现在东胡王眼皮底下,

强悍一时的东湖王,只是说了一句“年轻人,不守武德”,我大意了啊!,就被冒顿结果了,强大的东胡并入了匈奴,其后冒顿就去找月氏讨回当年的旧账,面对匈奴的沙煲一样的拳头,月氏只好迁移,匈奴一下子扩地千里,其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灭了周边的30多个小国和部落,统一了草原,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可见冒顿单于可不是一位对阏氏言听计从之人,可是为何他会面对即将到来的辉煌时刻,选择了放弃,难道他不想入住中原吗?不想享受富饶的中原物产?不想坐在未央宫让自己舒服一下吗?

想,他比谁都想。可是他成为让匈奴崛起的人,可不是肌肉发达那么简单,他深知自己在三才,上,都缺欠,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上都不和,他能怎么办?

古代的先秦时期的贤者,曾经就是提到过,人要做一件事成功,必须是三才结合才能完成,缺一不可,而冒顿单于面对的到手的成功,其实发现自己这三点都出现了问题。

第一:天时

古人称天时,其中最表面的就是指天气,当时的天气其实对双方都不利,虽然匈奴是包围的一方,还占据了优势兵力,但要考虑一个问题,当时是大冬天,草原上的冬天是异常寒冷的,风如果刮起来,那是昏天暗地,还不说当时没有什么好的御寒设备。

虽然有人会说,匈奴对这方面比汉军是强多了,但也要考虑,冒顿单于是基本动用了全部匈奴的力量,可见他对这次是志在必得的,但要考虑到号称三十万人要吃饭,特别是在冬天,还有住宿,还有马也要吃草,这些都是巨大的消耗,哪怕是匈奴是报虚数,可实际的消耗依然是巨大的,所以古代行军作战特别重视的是粮草的供应,

历史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比较好的,只有成吉思汗,所以当时的冒顿单于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几十万人野外围攻,七天七夜久攻不下,对以机动著称的匈奴来说,这无疑是非常的不适合。

除了这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不远处,汉军的步兵也赶过来救援刘邦,而当时面对强悍的汉军主力,其中更是以秦人和楚人组建的军团,匈奴是完全没多少胜算,毕竟包围在白登山上的,只是汉军的先锋和轻骑兵,可这都让匈奴损耗很大,别说主力到来内外夹攻,结果肯定是一次汉军大捷。

如果真出现了这样的结果,那么冒顿单于将还会面临一件他更担忧的局面,就是和后世的苻坚兵败淝水一样,冒顿单于辛苦创建出来的大好局面,又回到了从前。各地肯定趁着匈奴虚弱会闹分家,结果冒顿单于自己吃不了还的兜着走,本来这些部落也不是有心归附,而是害怕他的拳头和獠牙,如果这两样东西自己没有了,怎么办?

这是天时上的因素,其二还有地理上的因素。

从明面上看,匈奴占据地理因素比刘邦强多了,毕竟刘邦是孤军在外,可换过来看,其实白登地方,是双方的一个边界位置,也就说双方都好不到那里去,都不是自己的核心经营区,同时刘邦占据了白登山,在局部来说是有利地形,加上刘邦的汉军虽然骑兵不多,居高临下防守也是有板有眼,汉军将士更是士气高昂,都是以一档五胡的勇士组成,这样一来反而在大范围看是对匈奴有利的地利条件,在现实的战场中是对匈奴不利的,

特别匈奴不适合攻坚,更适合机动,这一特点很早就被战国六国发现,所以才有了长城的出现,对于匈奴来说,一堵城墙的出现,后面还有训练有素汉军将士,确实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而白登山当时也就是这样一个难啃的骨头,

想想冒顿单于那么的匈奴骑兵,对付白登山攻了七天七夜,寸步未进什么原因,肯定不是匈奴骑兵偷懒,而是汉军居高临下的防守,的确太强了,匈奴压根没办法。

而这地方距离匈奴的大本营比较远,距离汉地却很近,想想如果后路忽然被切断,再来一次四面胡歌,估计冒顿单于就要栽在刘邦手里。

而天时,地利之外,核心原因还是人和。

在人和上,别看冒顿单于威风的不得了,但是匈奴人的想法他可比谁都懂,他是怎么出身,怎么做匈奴王的,这是在匈奴人尽皆知的事情,他可时刻提放着有人窥视自己的宝座,而匈奴人传统很一根筋,只认强者,谁强悍谁就是大哥,我就服谁。

所以成功后的冒顿单于,害怕的倒是失去,而不是得不到更辉煌的成功,首先要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寻求更大的利益,才符合冒顿单于当时的想法。他当初受到韩王信的邀请,携手攻入汉地,就是来捞好处的,这个出发点一直没有变。

加上当时的匈奴,刚刚收复了不少的小部落和国家,其实内部关系还没理顺,还存在很大分歧,人心不齐,这都需要冒顿单于以实力来解决。

而最让他忌讳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来说好的韩王信应该一起出兵包围白登山,可韩王信却一直没有任何的消息,这不得不让冒顿有所思考,会不会是刘邦的一个妙计,用自己为诱饵,联合韩王信忽悠自己,切断了自己归路后,一战歼灭匈奴的主力。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确实会出现,毕竟他们所处的位置,是汉匈的一个交界点,而更靠近汉地,此时汉朝齐王等诸侯国的主力还没出动。

所以经过综合的考量,眼见拿不下白登山,外有汉朝援兵奔赴而来,内部又出现各种隐忧,更害怕被卖了,所以他也左右为难,可自己带着也算是草原上一个人物,这样灰溜溜的撤退了,回去也没脸面,正是左右为难之时,刘邦却上来个好消息。

原来阏氏能打扮的珠光宝气,完全都是因为刘邦听取了陈平的建议,其实刘邦被包围他也在寻找突围的办法,可是他登高一望,才发现这完全是奢望,因为包围他的明显是匈奴主力,而且还非常有纪录,例如南边的匈奴,全部骑得是红色的马,而其他地方的都是按马匹颜色划分的,这些匈奴骑兵把自己包围的密不透风,

就算偶然一两人突围出去,可是肯定跑不过对方的马,唯一选择只能是坚守等等大部队的救援。这次刘邦倒是暗叹,如果张良在就好了,自己就不会因为连续赢了匈奴四战而飘了起来,确实刘邦也从来没那么开心过,比较他的指挥能力,韩信话里有话就是不咋地,面对项羽是输多赢少,

反而面对匈奴和韩王信,是打的顺风顺水,这换成任何人都会开心不已,可正当刘邦不想放弃到手的胜利,飘起来还要孤军深入的时候,却听不进手下的建议,而当时张良也没跟着去,结果呢?

刘邦为自己的任意妄为埋单,被冒顿单于发现刘邦脱离的大部队后,利用刘邦轻敌的心理,摆出了一些老弱残兵,给刘邦一个障眼法,匈奴人不过如此而已,结果自己就被包围了,虽然他立刻给周勃去快骑,通知周勃赶紧拉自己一把,可是周勃都是步兵,要跑白登山可要好几天,结果他只能坚守了。

不过坚守了几天以后,刘邦的烦恼还是越老越多,首先他要面对的情况就是万一自己不测怎么办,不过这点他倒是相信吕后和太子,还有一帮的兄弟,所以暂且放心,其实他更害怕的就是被匈奴抓走了,被换回去汉地要更高昂的代价,这事十有八九肯定会发生,明朝时期就发生过。

幸好是汉军抵御的很坚决,才没让这种事发生,可问题是他们来的时候带的干粮不够,天气又严寒,特别他们没考虑到会被包围,在御寒和饮食上是供应不足,好几天过去消耗极为巨大。

此时的刘邦需要一个尽快脱离险地的办法,不管它是什么办法,用什么手段,只要达到这个结果就可以了,而陈平经过了多天的观察,发现匈奴王最近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和一位衣着华丽的女子,在草原出双入对的驰骋,反而两人是旁若无人的卿卿我我,

看着华丽衣着的女子,他想到了一个妙计,就和刘邦琢磨一下怎么样,没想到刘邦立刻就答应了,陈平就找了一个大雾天气,悄悄的下山找到了阏氏,拿出厚礼给她,当然都是一些女孩子喜欢的东西,这东西可能刘邦看来不值一提,可是在当时的匈奴肯定是贵重物品,要不阏氏不会动心的。

阏氏还听了陈平的建议,分析了各种情况后,告诉阏氏只有此事成功,汉王还有更好的东西给你,阏氏刚开始肯定是犹豫的,她估计也是就答应尝试,至于是否成功,要看冒顿单于的想法,可陈平后来在她耳边耳语了几句,她就非常的有信心了,之后才有了上文的一番话!

刘邦为何要答应陈平,用重金讨好阏氏获得解围,这完全好像有点不靠谱啊!

其实刘邦当时也想熬几天,等周勃过来,前后夹击来一次垓下之战的胜利,可是问题匈奴不是项羽,匈奴非常实在,打不了就跑,是他们的习惯,而他们机动性强,刘邦压根没办法追。

其次刘邦也不想自己的汉军损耗太大,当时也不过是汉高祖七年,这段期间汉朝还有好几位能征战的异姓王,这些人的存在其实才是刘邦的威胁,

而当时的天气因素,也影响刘邦坚持下去的想法,因为严寒的草原冬天,非常让汉军将士不适应,出现了大批冻伤的情况,严重损害了战斗力,粮食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种种结合,就是一个士气的问题。

当年刘邦垓下围攻项羽,就是让项羽楚军没吃的,最后四面楚歌让士气崩溃,才让项羽只骑逃到了乌江,如果楚军天天好吃好喝的,估计失败的是刘邦。

所以刘邦综合了当时全部的现实情况,也对双方做了分析,才给了一个台阶自己和冒顿单于下,而冒顿单于也很知趣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双方经过阏氏达成了和解。

两军放弃了在白登山的较量,才有了刘邦的撤离白登山一幕,不过当时刘邦也觉得心里没底,毕竟陈平的计策是好,可问题冒顿单半渡而击之怎么办,解围后的一段时间,却是会令人放下警惕的一段时间,许多古代的将领就是栽在这里头,所以刘邦掉以轻心,而是通过周密的戒备后,才退出了白登山,等和主力会合后,他才放松了戒备。

同时让周勃断后,继续和匈奴另选地方再进行战斗,而这时主力汉军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和军威,在没有机动骑兵的情况,周勃带着汉军接连数次的战胜了匈奴,让冒顿单于最终放弃了入主中原的奢望,同时才真正的答应和刘邦坐下来,好好的谈和亲。

白登之围对后世的影响

白登之围,其实对汉匈的关系,是一个里程牌,汉匈双方发现,谁也不能奈何得了谁,双方各有优势和强项,所以反而他们选择了更实在一点的做法,就是通过和亲政策实现双方各地的目的和需求,

匈奴一边通过和亲,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经济来源,还可以通过和亲获得一些汉朝的知识和技术,当然美丽贤淑的汉家公主,更是匈奴王梦寐以求的阏氏,对于重视实际利益的匈奴来说,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贤淑的佳人,日子肯定比去竟然动不动就侵扰的要好。

而汉朝通过和亲,把精力放在了内部的管理上,还有各种的手段,清楚了一些藩王,实现了汉朝的统一后,通过了文景之治,让汉朝进入了一个巅峰时刻,这时汉武帝才把驱逐匈奴提上了日程,双方的和亲才终止,可是白登之围后的和亲,确实影响了汉朝的几十年,甚至影响了汉匈的关系。

其实阅读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忽视的白登之围,双方在处理事务中,还有这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学习和借鉴意义。白登之围,能看出双方在发现僵持的时候,综合考虑自己的因素,同时也关注到对方的需求,并没有采取盲目的鱼死网破手段,而是巧妙的利用第三者,达成了一种默契,既保存了双方的实力,同时也保存了双方的脸面,更重要的双方都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实惠。这或者就是刘邦和冒顿单于的从实际出发而得到的生活经验,而这历史很多的经验,确实如老子说的一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很多事情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尝试阅读历史,去找到前人解决的方法。

你对此怎么看?

汉朝推荐


史料轶事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