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美艺资讯 > 正文
美艺资讯
流传至今的敲击乐器:云锣
来源:中华舞蹈网    作者:佚名    类别:美艺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云锣,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锣,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早期云锣多用于道教生活,其后流传于民间,一般来说多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

  云锣由锣体、锣架和锣棰组成。云锣由大小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小锣组成。这些小锣以音乐次序悬挂于木架上,每一个小锣都由3根绳吊在木架的方框中。云锣的演奏方法与中国锣类似,用小槌击奏,其常见编制为十个一组,也有十四个一组和二十四个一组的大型云锣。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铜锣编排起来,用于音乐实践中。

  宋代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中,一 货郎身挂数件乐器,其中有一件为十面云锣,可知早在宋代民间已有云锣流传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行,并且在宫廷宴乐中使用,当时称为云墩,《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中有:“云墩,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这也是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元代云锣还用于宗教音乐中,如在山西芮县永乐镇的永乐宫元代壁画《奏乐图》和三清殿斗拱间的装饰画中,均画有演奏云锣的图像,宫中壁画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云锣早期已用于道教音乐。元代的史籍和壁画看来,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云锣。

  清代前期,云锣曾发展到二十四音, 《扬州画舫录》记载着在福建地区曾流行过十四音云锣。据《清史稿》载,云锣在清代宫廷音乐中已广泛用于御前仪仗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导引乐、铙歌及铙歌清乐、凯歌、庆神欢乐、赐宴乐等。清代曾有《云锣谱》传世,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传》一出戏中用过云锣。《云锣谱》后由梅先生赠予好友宋先生。该《谱》详尽地介绍了云锣的音律和每面云锣的规格尺寸。

  《元史·礼乐志》记载:“云璈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但从山西永乐官的元壁画看来,元代每架云锣所用的小锣,还不限于十三个,也有用十个,和十四个的。明清以来,长期普遍流行的一种云锣,全付由十个小锣组成。但偶然也有例外,如清初曾有过全付用二十四个的云锣,较后在福建又曾有过全付十四个的云锣。《清史稿》记载,云锣用于御前仪仗之乐、祀先蚕乐章、丹陛大乐、中和清乐、导引乐、铙歌及挠歌清乐、凯歌、庆神欢乐、赐宴乐、蒙古乐、班禅之乐(称为苍清)。

  云锣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族内的变音打击乐器类,音色清澈、圆润、悦耳、余音持久,但音量不大。不是小型民族乐队的固定编制,但大型民族乐队中较为常用。其作用如西洋乐队中的三角铁,音量虽然不大,但点缀作用明显。

美艺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