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 正文
水仙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佚名    类别:民间习俗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厦门临海,水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中国的水仙原本同城隍、土地一样,每水必有一神,各有管辖范围。至清,渐趋统一,大体公认禹王、伍员、屈子、项羽为全国通行的水仙。除了功成名就的大禹王外,水仙都是些悲剧性的人物。只是漏掉了一位治水的英雄,大禹的父亲鲧。没有鲧的失败,就不会有禹的成功,但临到封神排仙座,好却没有份,实在有些不公。但查史籍,在汉时鲧是被认作水神的。看来老祖宗似乎更公正呢。

  厦门的水仙宫有二座,一座叫内水仙宫,在今菜妈街后。当时尚未填海。菜妈街前便是?o?Y港了。内水仙宫就面对海湾、每逢端午节赛龙舟,必须先到此演戏鼓棹,名曰请水。内水仙宫在后来填地扩建厦门城时就拆毁了。还有一座水仙宫建于明中叶,就在今晨光路一带,背山面海。至明末,这一带成了繁华的码头街市,商船、战船往来络绎不绝、水仙宫前还常有戏班演出,热闹非常。庙里供奉的是大禹王,出海的渔人水手、祈盼亲人平安归来的妇人、水师兵将、商船货主,皆常来此拜祭。

  清康熙后,政府大力提倡妈祖,封号日隆,官方及民间许多儿,尤其是渔民多信妈祖,渐渐冷落了水仙。但厦门的商界士绅对妈祖似有不恭,言谈中只叫"妈祖婆"。这或许是对清王朝的一种心理反抗,也许还带有对出身卑微的妈祖下意识的轻视。总之,他们只是认定水仙大禹王是炎黄正宗先贤。因此从事闽台贸易的郊商,多祭祀水仙,早年并以水仙宫为"郊商"公所,共同事宜皆到水仙宫会商。甲午之后,闽台贸易渐为日本人所控制,郊商日渐没落,水仙宫的地位方一落千丈,香人渐稀。1928年,厦门路政处修马路,水仙官被拆除,宫址被售卖。只留下水仙宫、水仙路、水仙码头几个名称,供后人感慨世事沧桑。
  除了上述神明,月亮、星星、山石、古树等等也都是旧时厦门民间常祭拜的。太阳被奉为"日头公",月亮被奉为"月娘妈",

  北斗第一星被奉为"魁星爷",是文教守护神,而金牛星顶部的七颗小星则被认为女子守护神"七娘妈"。其他还有什么"榕树公"、"石头公"等等。最有名的当推白鹿洞的仙鹿和虎溪岩的虎神。
白鹿洞在玉屏山南。据说唐时就有一位叫陈天钟的在此盖了座楼,楼上视野辽阔,取名"大观楼"。南宋后,这里供祀朱子,便仿朱熹在江西庐山重建白鹿洞讲学故事,取名"白鹿洞",并塑白鹿一匹。岂料光阴流转,世事推移,民间竟因这白鹿而衍化出传说,称这白鹿本是仙鹿,会口吐大米,每日供应白鹿洞寺僧口粮。后来有个贪心的和尚,偷偷地把白鹿的小嘴敲大,想让它多吐些未。白鹿恼恨僧人的贪心,从此再也不肯吐米。

  这神话一传开,竟使善男信女认白鹿为仙。直到今日,还常有进香膜拜之人。
  虎溪岩在玉屏山北,为明万历间名士林懋时所辟。他在巨石下辟出一个大石洞,名为"校层石室",在洞中供奉观音佛像。因山名虎溪岩,就将洞里的岩石雕成石虎,蹲踞于伏虎罗汉座下。每逢望日前后,月上东山,皎皎月色直达洞中,因而成为厦门胜景"虎溪夜月"。年代久远,民间知道林位时的日渐稀少,倒是洞中的石虎,竟被传为神虎,对虎溪岩那个洞里的那只虎的兴趣,超过了其他。于是也有不少人去上香祭拜虎神爷。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已经渐渐减弱,像城隍、床母、土地公等,祭拜的人已经很少了。至于"敬天公"等活动,大多数人也只是将其视为年节的生活点缀,随俗而已

上一篇:沐浴千年包头古道
下一篇:观世音
民间习俗推荐


民族风情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