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推进道德教育应借鉴古人经验
来源:清华大学    作者:钱逊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弘扬儒学精华,推进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十余年来,众多有识之士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肯定和支持。现在,形势大好,在社会民众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面前,儒学的普及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在道德教育和人的培养方面,古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温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今天进一步推进和提高道德教育和建设,应该是有益的。这里谨提出两点,供讨论、参考。
  一、小学与大学
  我国教育,自古就有小学、大学之分。朱熹曾指出: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
  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所学各有不同。在回答弟子关于小学大学区别的问题时,又说:
  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悌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朱子语类》卷19)
  由此可见古人为学次第。小学所学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忠信孝悌之类";大学所学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正心、诚意之类"。
  又《论语》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朱熹注:
  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又说:
  夫子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自然有先后轻重。而子夏"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便有废学之弊。(《朱子语类》卷19)
  这是说力行与学文的关系。与小学大学之别联系来看,小学所学重在"力行",而大学所学则重在"学文"。二者不可偏废。不修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忠信孝悌之类,不力行而徒学文,则非"为己之学",学而无益。只力行而废学,则事理不明,所行亦易走偏。
  这样,由小学而大学,既由浅入深,又兼顾知与行,使知行两相配合,以收全面修养的功效。这对于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文化,进行道德教育,仍有重要意义。普及儒学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各地以各种方式开展的《弟子规》的推广、学习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已得到广泛的承认。从上述古代教育情况可知,《弟子规》教育应属小学范畴。普及儒学道德教育,可以从此始,却不可于此止。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学文",引导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
  二、道与德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孟子·尽心上》)
  孔子儒家重理想,把立志看作为学第一事。"志者,心之所至之谓。" 立志,即今所谓树立人生理想。
  志立于何处?孔子说"志于道"。现今道德连言为一个词,古代道与德分言,各有所指。道,指日用事务之间"所当行之路"(朱熹语)。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朱熹)朱注:
  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论语集注》
  何谓"志于道"和"尚志"?《论语》记曾子言"仁以为己任";孔子言"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志于道的内容。孟子则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又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朱熹论学者:"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只如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更直接指出当时学者之病在于"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认为这就是志不立的表现。

  志于道,是确立人生目标而毕生努力追求的意思。但道之追求,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须在日用常行中力行实践,点滴积累。点滴所得,得于心而不失,就是德。既得于心,乃可以为行为之据。所以说据于德。所以,志于道,是属于精神追求、理想原则的层次,而据于德则是属于实践的层次。
  志于道和据于德,理想追求和日常实践,二者不可偏废。"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不立志,则无方向。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而成。日用常行之间,持之以恒,积之以久,才能达之于道。这也是文天祥所说"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无日用践行,则流于空谈。
  目前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或儒家伦理教育,主要是围绕孝悌诚信等德目的践行来进行。很少或基本不涉及"志于道",人生理想和价值观问题。
  道德践行的教育是必要的,在小学初中年龄较小的学生中以此为主也是正确的。然而不能停留在这个层次。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以及社会青年中,更要注意进行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志于道"的教育。
  对于德的教育,十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的问题是总结经验,完善提高。而对于道的教育,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教育,则有更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如儒学关于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些价值能否和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如何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和青少年思想实际有效地进行理想和价值观教育等等,都有待于专门的讨论。
  以上两个点,小学与大学,道与德,是继承儒学优秀传统,进行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古代的经验,结合当前情况,统筹协调,以推进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全面发展。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