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 正文
蒙古族住所的式样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佚名    类别:民间习俗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蒙古族住所的式样,解放前喇嘛住庙宇,牧民所住的是蒙古包,王公的府邸,多选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足,建筑壮观,庙宇式的建筑。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蒙古包大小不等,普通高约十三、四尺,周围高四、五尺。圆筒部直径,则依包的大小有七、八尺至十七、八尺,包门高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门大多向南或东南,蒙古包的大小虽不同,构造却一样,几百年来都是相同的样式。一般在水草适宜的地方画一直径两丈上下的圆圈,照圆圈的大小垒起比平地稍高的包基、包架由上下两部构成。下部叫“哈那”以长七、八尺的柳条枝,互相衔接,绑在架的顶端,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叫“套脑”直径三、四尺,上雕美丽的花纹。   

  解放前,一般牧民的蒙古包,面积仅有十几平方米左右,做饭、吃饭、睡觉都在一个包里,地上多用牛羊皮或铺一层毡子,外面围毡,多年换一次,冬夏一层毡。包内陈设比较简陋,无更多卧具,多合衣而睡。 

  而牧主等富户人家,一家多分居数包,包内地上铺的皮子和毡子多层,上面再罩花毯、地毯、被褥卧具较多。包内的摆设,通常在正面设长方矮桌,矮桌的右侧放大小衣箱,左侧放橱柜、奶桶、木桶等器皿。包中央有炉灶,灶高一尺左右,上放铁锅,下烧牛、羊粪,烟从顶冒出。

  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寻找山湾或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料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点设包。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春、秋两季移场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包外庭傍配置,有一定形状。一般用柳条、榆树枝、柳树枝,柳笆围一个半圆墙,墙的附近塔一个畜圈,部分蓄冬草,部分作暖棚,在另一侧堆积中,羊粪,以作燃料。有的用柳条编成囤仓,架在空中冬季储肉,生活用品,有的以勒勒车二三辆至十余辆不等排列于包屋的周围。每户都有拴马桩。每户都养着二至三条牧犬,白天跟牧群,夜间看家,犬凶猛异常。

  崩壳:形同蒙古包。有用草坯砌好,然后抹泥苫草搭成,也有用桦树条、杨柳条、柳树条编制而成,用于冬季春季走场的临时住处。这种崩壳在北部西乌珠穆沁旗和南部旗县牧区常见,也有 用它当仓库用的。

民间习俗推荐


民族风情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