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 正文
石家庄白佛村民居变化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佚名    类别:民间习俗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石家庄市郊白佛村解放初期村民绝大多数住的是土坯房。有的生活困难的,打不起土坯就住板打墙的房子,也就是用土拍起来的墙,房顶上铺一层秫秸,秫秸上压一层泥。到了雨季,房顶上的泥被冲掉了,为防止漏房,第二年就再压一层泥。平时站到房上往周围一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象一片片茅草地。

  生活好一些的人就盖表砖房,也就是墙的外层垒着横立着的砖,砖里边垒着坯。
打坯一般在秋季。种过麦子后,农活不忙了,也过了雨季,第二年要盖房子的人家就开始打坯。打坯用的土都是在个人地里挖坑,浇上水湮地,等水渗下后,地里的土不湿不干时就可以打了。没有地的人也可买土打坯。打出的坯的尺寸长1.25尺(40公分)宽6寸(20公分),厚3寸(10公分).

  盖房时生活富裕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看看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和盖房吉日。如果今年兴盖北房,就不能盖东房和西房。如果今年兴盖东西厢房就不能盖北房。如果想盖,就必须“偷盖”,也就是上在披红檩时要在太阳没出时上,披红檩一般都是从正面数第二根檩条,檩条上贴着用红纸写的“上梁大吉”或“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一般上梁要正午时间,边上梁边放炮,意思是去邪。

  盖房时,当家一姓的人都去忙。如果盖房户条件好的可管人们饭吃,如盖房户条件差,那帮忙的人就各回家吃饭。

  房子的宽度根据自己的基大小而定,如果盖北房,东西长够三丈,所盖的三间房就是准丈,叫大三门,如果不够准丈就叫小三间,一般盖的房用梁都是1.35丈(4.5米),富裕些的户也有用梁1.5丈(5米),当然房子进深就大些。

  一般的盖三间房,如果有老少两辈,就断两个墙,按传统说法,东边为大,西边为小,所以老人就住东套间,儿子住西套间,中间为中堂屋。如果不是两辈人就可断一个墙,这样的房就叫一明一暗。

  一般的人家不管条件好坏,盖房都要盖门洞,如果门洞是坐北向南开的,就可盖东西厢房,或是只盖东厢房而不盖西厢房,但决不可只盖西房而不盖东厢房。猪圈就设在院子的西南角。如果门洞是坐东向西开的,就盖西厢房而不能盖东厢房,猪圈设在院子的东南角。如果门洞是坐西向东开的,就盖东厢房而不能盖而厢房,猪圈设在西南角。

  炕都在北屋前墙顺窗户垒,因没钱买煤,都是在晚上睡觉前烧烧炕。也就是在炕的边墙上垒个洞,冷了就放上柴木烧烧,不冷了就不烧。

  解放后,又时兴了炕前中间地下垒煤火,煤火是和炕通着,冬天把煤火生着,炕就热乎了。

  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盖房时,都在进街门的影壁墙上垒个窑,供奉土地爷。如果有的人家出了秀才,就不用供奉土地爷了,据说秀才和土地爷是平等的。人们除了供奉土地爷外,还要供奉灶火爷。

  20世纪60年代时兴了一二墙,也就是把砖横着垒,也叫跑砖,跑砖墙里再垒一道坯墙,这样的墙也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墙厚,所以住着冬暖夏凉。条件好一些的人家有的也就把三间房盖成四梁八柱的,四梁就是前后墙上和两个断山墙上都有一个梁。八柱就是把三间房断开间后,一个墙角一根柱子。这样的房子非常坚固,梁和柱子都凿铆咬口,是一种比较能防震的房。

  70年代又时兴了二四墙,也就是墙全部是用砖垒的,墙厚24公分。

  到了1985年,白佛村一部分村民又盖起了二层的单面楼。上下各三间,东西长10.5米,第一层的进深为6.5米,因为第二层阳台占去1.5米,所以第二层的进深就为5米,大部分楼梯设在了楼外靠东墙的地方。

  到了1990年,人们对单面的二层楼有些不满足了,于是有的房又盖起了双面楼。东西长仍为村委会规划的10.5米,但进深由6.5米发展到10米或11米。楼内有一走廊,走廊两侧为单元式的房间,分设为客厅、卧室、厨房、洗澡间和卫生间等。大部分楼梯都设在了楼内,有的在楼的中间,有的在楼的一边。有的注重装饰,还在客厅的正面墙上吊一大型的壁画,顶上装有华丽的大吊灯,墙上装有壁灯。地面有做水磨石的,有铺地板砖的,还有一少部分户铺了地毯。真可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四壁生辉,家家如画。

上一篇:黄山茶道
下一篇:丝弦戏
民间习俗推荐


民族风情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