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民族风情 > 传统服饰 > 正文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汉服复兴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佚名    类别:传统服饰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摘要:近几年,汉服复兴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试图与全球化抗衡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汉服复兴提供了条件,也危及着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21世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关键词:全球化;汉服复兴;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引子: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它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文化的发展问题。全球化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国人普遍的焦虑感,人们纷纷投入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中。汉服复兴的出现,正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

(一)汉服的消失与复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之国”的美誉。《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之称,便由此而来,可见,这里的“章服”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之一。其实“章服”就是汉服,也就是汉族传统服饰。【1】透过古典诗词,我们仍可以想象得出她的绝代风华,“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汉服几乎已成了遥远的绝响。对一般人来说,汉服仅仅是武侠片里的古装,博物馆里的文物,而不是本民族的服装,换言之,人们普遍没有汉民族有民族服装的观念。

汉服的消失,并非由于汉族人主动放弃的原因,主要由于历史上的政治高压。明朝末年,满族贵族为了同化汉族而强行推行满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不服者就会被杀,只有佛教,道教,优伶等遵从“十从十不从”而保留了衣冠。所以,汉服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失,并不是因为她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被历史淘汰,而是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了她的断代。

值得庆幸的是,汉服并没有就此成为历史的陪葬品,在本世纪初,她“复活”了。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几乎与此同时,汉服复兴就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神州大地,中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出现了汉服爱好者的团体以及推广汉服的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为这一文化复兴运动提供了便利,目前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从平民百姓到社会精英,都越来越关注汉服,汉服的复兴已成为不能忽略的文化现象。

汉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就在这几年,国学复兴和祭孔活动、私塾和传统节日的复兴、《汉武大帝》热播、《易中天品三国》热卖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类似的,它们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90年代也有传统文化复兴的势力,但哪有如今横扫天下的气势!因此,分析汉服复兴的原因,脱离不了时代背景。

(二)全球化与汉服复兴

进入21世纪,跨文化传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频繁激烈,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也都有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民族服装也成了民族的象征和标志。然而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衣服,以至于全国56个民族聚会的时候,汉族姑娘常常不知道穿什么。失落的美丽背后是文化的断裂,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文化上隐隐的失落悄然爆发。

全球化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按照流行观念亦即西方的观念,全球化俨然就是某种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全球化(如西方政治制度及其价值体系的全球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如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消费文化全球化)。【2】
就物质技术条件而言,笔者认为信息全球化为汉服复兴提供了绝佳的条件。首先,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信息的交流变得格外方便快捷,汉服的推广者利用网络向人们推广汉服,比如QQ汉服群、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贴吧等等,不但可以系统地向人们介绍汉服,而且能组织讨论,让大家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媒体将民间关于汉服活动的信息传到网上,能引起更多的人关注汉服。其次,信息的网络化带来的是信息传播的分散化和分众化,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更容易找到跟自己思想一致的信息和支持者。【3】这对于刚刚兴起不久的汉服复兴运动而言,尤为重要。海外华人特别热心推广汉服,他们同国内的志同道合者建立联系主要就是通过网络。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文化全球化给汉服复兴带来的影响更为深刻。塞谬尔.亨廷顿认为,在21世纪,文化将在塑造全球政治中起主要作用,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4】而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传媒力量,向其他国家系统地推展其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控制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侵略”,即文化帝国主义。【5】全球其他文化都受到了冲击,中国文化也失去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声音,甚至有“失语症”的危险,因为人们忽然发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都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找不到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了。【6】在这种情形下,人们难以确定自我的“身份”和存在价值。现代化造成了异化感和反常感,导致人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的认同危机。【7】全球化造成了社会上一种普遍的焦虑感,人们需要母文化来实现心理的平衡。所以,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必然趋势,不只中国,其他民族国家也有意识加强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因此,汉服复兴也就很好理解了,汉服现象不仅是服装现象,也是民族现象,文化现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复兴汉服,能够满足人们对自我身份定位的满足感,因为民族服装是文化认同的标志。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异质文化更容易引起文化之间的冲突,常使人们产生排他心理,而同质文化,即相似程度高的文化之间更易得到对方的认同,双方之间的交流和借鉴的难度要小得多。比如中国与韩国之间,韩国自古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似度高,所以韩国文化在中国比较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由于二者之间相似,所以人们更喜欢将二者进行对比,从中找出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笔者认为,汉服的复兴,深受近几年的“韩流”的影响,因为韩国文化中有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总是从一个侧面暗示或刺激中国人,可以说,汉服的复兴,韩服的刺激起了一定作用。

(三)复兴汉服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穿什么样的衣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服装问题,因为服装是民族的象征,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等,也容易涉及到“民族感情”这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0.56%,是最大的一个民族,所以汉族人要复兴汉服,一定不能搞大汉族主义。理性的处理汉服复兴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民族大团结。首先,中华文化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等的发展权利,但是由于很多少数民族人口极少、经济比较落后,所以这种平等发展的权利很难实现,因此,政府在经济上、政策上应当给予少数民族更大的支持。我们国家现在正是这样做的,而且汉族同胞都认同这一做法。另外,中华大家庭中,只有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因此,汉族同胞希望复兴汉服的心情,其他兄弟民族也应该能理解。中国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五千年的岁月里,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而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特点之一。拿汉服来说,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
此外,汉服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问题,也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汉服在现代社会生存,可以走两条路。其一,可以将汉服进行改良,使她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毕竟汉服来源于古代社会,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而要在现在社会获得生存,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其二,保留汉服的制式,做精品汉服,这些汉服适合在节假日以及出席重大场合时穿着。在英文字典里,没有汉服相对应的单词,但是有和服相对应的单词“kimono”,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和服生存状态良好并获得世界范围内认同。和服获得认同在于和服很漂亮,件件都是精品,做工非常精致,和服的成功,并非一成不变的承袭传统和服,而是在古和服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熨烫法以及西式立体裁剪而形成的。笔者认为和服的成功经验就是精品加改良,汉服可以借鉴和服成功的经验。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都在争夺世界市场。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12】的确,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做得很不好。正是因为不懂得宣传自己,才会使其他的国家的人们容易误解我们,至少很容易相信某些居心叵测的媒体所报道的关于中国的新闻。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具有影响力,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不仅在经济上为世界作贡献,也要在文化上为整个人类留下宝贵财富。

先看一组笔者用中文输入法将汉服与韩服分别输入百度与Google后所得的数据:

汉服 VS 韩服
百度:  639’000篇 VS 1’680’000篇
Google: 578’000篇 VS 741’000篇 【8】

上面的数据很清楚的表明,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韩服是个高频率词,汉服则比较冷僻,或者说,韩服相对于汉服处于强势地位。这也难怪,毕竟汉服在中国已经断代三百六十余年。再说,这几年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可谓打片天下无敌手,尤其是一部《大长今》,掀起了可与去年超女媲美的潮流。韩剧看久了,自然对韩国文化和韩服熟悉了。人们在看韩剧的时候会发现,韩国人很重视传统,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让国人感到亲切,而礼仪和服饰,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
上一篇:阿昌族
下一篇:清代八旗兵甲胄
传统服饰推荐


民族风情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