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 正文
清代诗人沈尹默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佚名    类别:民间习俗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在现代中国,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为学者,他早年留学日本,30岁时就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诗词课程,后来又任北平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并先后被聘为市人民政府委员、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诗人,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和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高一涵轮流主编《新青年》,他的散文诗《月夜》发表在《新青年》上,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 作为书法家,他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1944年《世界美术辞典》主笔荷兰高罗佩就称他为“民间第一大书家”;《辞海》(艺术分册)中所列当代书法家,也独有他一人。这位老人就是沈尹默。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沈尹默是湖州竹墩(今属下昂镇)人。祖父、父亲都在陕西做官,1893年他出生在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汉阴县),自幼苦习诗词、书法。1905年他和三弟兼士赴日本留学。因经济困难,一年后沈尹默先回国。此后他和母亲回湖州,居承天巷故宅。不久受聘去杭州,先后在浙江高等学堂(浙大前身)、两级师范学堂任教。 1912年,经浙江工业学校校长许炳坤推荐,沈尹默应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胡仁源(湖州人,时北大校长暂缺)之聘,于次年初到北大任教。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是在新旧思想不断交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民国元年,蔡元培在南京等地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他仿照德国大学取消神学(基督教义)系科的做法,规定大学堂取消经科(专攻儒家经典),将读经课程并入文科。这是对封建思想统治的重大挑战。尚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才改名北京大学的高等学校坚决执行了这一规定。革新的态度,敢冒风险的勇气,都不能为后人淡忘。 沈尹默原名沈君默,在北大任职期间,有一位朋友同他开玩笑道:“你这个性格内向的老实头,平时常常默不作声,既然如此,何必多带一口?”意思是说,沈尹默的名字中已有“默”字,而“尹”字下面又有一“口”,未免多余了。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沈尹默对此甚表赞同。确确实实,自己平时既不爱戏嘴,又不善辞令,何必多此一“口”?再说北大还有一位教师名叫张君默,不熟悉的人常常将他俩混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便于区别,沈尹默果断地摒弃了自己多余的一“口”。 然而,沈尹默并不是事事都“默”不作声的,在原则问题上他不后退半步。1916年,当时的教育部致电蔡元培,邀请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其时已在北大任教的沈尹默虽然不认识蔡元培,可当他得知蔡元培决心改革充满官僚习气的高等学府的情况后,便立刻主张支持蔡元培,彻底整顿北大,实行改革。 1917年1月,蔡元培正式出任北大校长。他到北大不久,就亲自到译学馆拜访了比他小十五岁的沈尹默,这使沈尹默很受感动。不久,他也回访了蔡元培。两人赤诚相见,促膝长谈,围绕着如何改革北大各抒已见。 那时的北大校风极为不正,官僚习气也十分严重,真是一副烂样子。这座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的高等学校的教员中,有不少是骗钱混饭吃的昏惯之徒。甚至有人上课时还要听差一手拿茶壶,一手棒水烟袋跟随他上讲台,然后一边喝茶吸入水烟,一边授课。 蔡元培深深懂得要办好大学,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他决心辞退那些依仗外国人撑腰,靠着北洋政府的牌头混日子的庸才,起用有志于振兴中华,有学问、又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人。 沈尹默对蔡元培说:“现在对北大应急速改革,但有一点要注意,凡改革一件事,要拿得稳,不然的话,一个反复,就会比原来更坏。”接着,他又建议蔡元培向政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北大经费要有保障;第二,要在北大章程上规定出教师组织评议会。这一点至关重要,所谓评议会,就是教授治校,即使校长突然辞去,学校也不会因此致乱;第三,规定每隔一定年限,派教员学生出国留学。” 这些建议深得蔡元培的赞同,与他原先的想法不谋而合,便完全采纳,后来经与政府交涉,终于如愿从偿。从此,沈尹默与蔡元培的感情更加融洽,决心同心协力,共执教鞭,为康复北大,振兴中华携手前进,从此北大校风为之一变。 新文化运动时期,沈尹默向校长蔡元培推荐陈独秀,那时陈独秀在上海主编《新青年》,在知识青年中享有崇高威望。盛情难却,陈独秀应聘北大,《新青年》编务随之进京(印刷发行仍在上海),李大钊、胡适、周氏兄弟、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都是编委。1918年实行每人负责一期的轮流编辑制,沈尹默、钱玄同都是轮流编辑。《新青年》高举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两面大旗,彻底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大力宣扬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目的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和前锋。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发展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上一篇:岳池灯戏
下一篇:“上不得台面”
民间习俗推荐


民族风情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