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 正文
王启民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佚名    类别:民间习俗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1997年1月1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江泽民总书和李鹏总理亲切接见了王启民,江总书记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大庆有了第二代铁人。你是科技战线的铁人,是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为大庆油田的持续高产鞠躬尽瘁,竭尽全力!这一年是他到大庆的第36个年头。 青春献石油 1960年,大庆发现了大油田,4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被校方分配去油田实习,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在这茫茫草原上,没有住房,大家盖起了“干打垒”。他们日以继夜地摸爬滚打,搜集资料和数据,为油井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年底,王启民在实习生中被评为唯一的二级红旗手。也是从这次实习中,奠定了他一生献身石油事业的思想基础。 1961年8月,他和同学陈宝玲等响应国家号召,一毕业就重返大庆会战战场。当时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技术,有的外国专家藐视中国,断言中国技术落后,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有的背信弃义,撤走了专家。王启民十分气愤,就和同事们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以此来激励大家的钢铁般意志。从这一年开始,王启民在大庆一干就是40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 探求高产稳产规律 油田开发是一门科学。油田一开始就采用注水开发。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但循这条思路开发,出现了负效应: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递减。1963年,油田出现了注水三年,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的严重局面。大家愣了,油采不上来,油田命运堪虑。摆在面前的,似乎是一片茫然不可知的世界。但大家并没有气馁,下决心从实践中找答案。 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逢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王启民的见解得到油田领导的赞许,并要他带一个小组进行试验。试验小组选了一口含水达60%的油田进行试验。不久,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增为60多吨,而含水量却下降了。油田领导立即推广了这口井的经验。从而涌现了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一条中国式的注水开发的新路被闯出来了。 70年代初,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又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以确定调整采取措施的井号层位,编制施工设计方案。为搞清地下油水每个微小变化,他们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里,也就是在地层的夹缝里、在油和水之间,整整摸索了10年。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到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又面临新考验。这时,国家经济形势严峻,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 是年冬,气温降至零下30℃,他同4名同事,顶朔风,冒飞雪,坚持在工地。由于长期在野外作业,王启民患上了类风湿强直性脊稚炎。医生说,这病,一生恐难治愈,还可能导致瘫痪。王启民没有被病魔吓倒,咬着牙,与病魔作斗争,继续与同事们精心收集难以计数的第一手地质资料,掌握了千米以下的油、气、水的动态规律。就这样,穷十年之功,采集、分析了1000多万个数据,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摸清了油水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情况,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 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大庆石油出口量也成倍增长,最高年份全国每100元换汇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元。 1978年,王启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了,油田领导又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当时,突出的矛盾是,经多年开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要采储平衡,继续高产稳产,必须挖潜力。王启民和同事们一起,刻苦钻研,得出结论是油田表外储层中潜力很大。表外储层,是指厚度在0.5米以下的薄差油层。大庆表外储层每口井、每个油层都有,如开采成功,就可变废为宝、增几亿吨储量。 在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王启民和同事们进行了表外储层试验,但不少人认为含油性这么差,不具备开采价值,将它放到稳产规划中风险太大了,万一落空,则第二个10年稳产这责任能担得起吗?这时,王启民的妻子陈宝玲忧心地对他说:“老王啊,螃蟹壳里、腿里的肉好吃,螃蟹尖尖爪里的肉可不好吃,万一卡在嗓子眼里,嚼不烂、咽不下,到时候多难受呀!”但王启民决心依靠科技,继续探索新路。在各路精兵强将的共同努力下,先后闯过多道难关,测算结果是大庆表外储层的地质储量达7亿多吨。按可采储量2亿吨,每吨油1000元计算,等于为国家增加2000亿元财富。这个探索过程,历经七年的艰辛,经领导批准,共布井1万多口,使低透薄油层成为油田稳产的接替力量,然后又将力量投向差油层挖潜上。从而使油田增加地质储量20多亿吨,等于又为国家找到了一个新的大庆油田。 90年代,大庆油田进入高水开发期,井里采出10吨液体,仅2吨油,面临大幅度降产的局面。如沿用国外提液稳油的做法来继续保持5500万吨稳产,油田要增加液量1.6亿多吨。要处理这些液体,得大幅度增加基建工程量和投资额,企业难以承受。1991年初,在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全油田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王启民及时提出了“三分一优”结构调整原则和“挖液稳油”的新模式,经集体科学论证后,领导决定在全油田实施“稳油挖水”战略,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它使大庆油田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1%,有效控制了产液量剧增的局面。5年多产原油600多万吨,经济效益达150多亿元。1996年底,大庆实现了5000万吨连续21年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民间习俗推荐


民族风情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