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历史镜鉴课中国王朝兴亡周期律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研读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养浩然正气,可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

    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2100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体来说,王朝的兴亡有一个循环周期。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与毛泽东谈话(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人称“窑洞对”)说:“我生 60多年,耳闻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这大概是第一次提出王朝兴亡周期律问题。

    历史上我国经历了若干个王朝,这些王朝都有着大致相似的历程,即兴盛——停滞——衰亡,而由新的王朝所取代。各个王朝面临的问题也有相似之处,借用黄炎培的话,称之为王朝兴亡周期律。那些时间短促的王朝,如秦朝、隋朝,其兴也骤,其亡也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其矛盾迅速激化、爆发,似乎是更明显地说明了王朝兴亡周期律的作用。

    王朝取代的三种途径

    一个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不外乎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靠战争,所谓“以马上得天下”。这里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旧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旧王朝,新王朝在战乱中乘时而起,其中有的是起义领袖蜕化为新的封建帝王,像秦末的刘邦、元末的朱元璋;有的是在农民大起义失败后,贵族军阀在群雄混战中建立起新王朝,像新莽末年的刘秀。另一种情况是农民大起义没有直接推翻旧王朝,但给了它致命的一击,使它瓦解,新王朝在起义后的混战中降生。像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之代隋等。

    第二种途径是王朝的更代采取非暴力的手段,新兴统治集团操控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威逼旧王朝统治者交出政权,美其名曰效法尧舜的“禅让”,其实就是篡位。像王莽代西汉、曹丕代东汉、司马炎代曹魏、杨坚代北周、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取代后周,都是借用了“禅让”的名义。

    第三种途径就是崛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借中原旧王朝战乱的机会起兵南下,征服半个乃至全部中国,像南宋后期蒙古族所建的蒙古汉国和元(这是北方民族第一次征服了整个中国)、明末满族所建的清(这是北方民族第二次征服了整个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由于其社会发展程度落后,带有浓厚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色彩,给中原民众带来的苦难是很深重的。

    怎样看待这三种途径

    农民起义推翻或打击旧王朝,是导致改朝换代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研究中关于农民起义的评价很不一样。以前,人们认为农民起义都是好的,都是英雄。后来就开始有不同的看法,农民战争是一种规模很大的战争,战争本身很残酷,对经济破坏也很严重,以至于现在有些论者比较过度地渲染夸大农民战争的破坏作用,认为战争不仅破坏经济,损害人民、损害生命,而且还导致经济倒退。

    这种论点不能算是公正的。农民战争是很残酷,镇压起义的统治者并不比起义者更“仁慈”,其残酷更有过之;原来的旧王朝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而且并无愿望与能力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才有可能改变旧的黑暗的统治,给新兴的势力扫清道路,创造条件。

    至于其他两个改朝换代的途径,“禅让”掩耳盗铃,新朝也不可能大力打击那些腐朽黑暗的旧势力,为政多是“率由旧章”,少有兴革,并未注入多少新的血液和活力。而北方民族入主,取代旧王朝,他们凭借强大的武力恣行镇压,很难持久(清朝可能例外,它的统治似乎更有章法)。

    需要处理的三个矛盾

    新王朝建立之始,一般来说要面对三个重要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农民同新王朝,农民同地主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第三个矛盾是新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矛盾。

    统治者如果善为处置,就会出现盛世,否则就会引起大震荡,乃至王朝的迅速覆亡。章士钊《柳文指要》中的《柳子厚生于今日将如何》,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瓶颈危机》一节都指明了这一点。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有这种类型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50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一个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王朝中期的危机改革

    一个王朝到了中期,统治时间长了,开国时新鲜的劲头失去了,惰性出现了,对国家的治理渐渐迟缓了,各种矛盾开始孕育,贫富分化开始严重,吏治走向败坏,腐败现象滋生,统治者奢靡浪费成风,对外战争迁延不绝,农民小股起义出现了。这时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开始指陈时弊、倡言改革。改革针对国计民生,更重要的在经济方面,希望能够减轻一些农民负担,减轻一些经济危机、财政危机。

    西汉武帝任用张汤、桑弘羊改革币制,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后,刘晏改盐法、杨炎行“两税法”,北宋的王安石进行税制改革,明朝张居正行“一条鞭法”,清康熙时,开始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实行“摊丁入亩”,这些都是王朝实行的积极改革。

    历来王朝中期都有危机出现,都有针对危机的改革,这些改革往往收到一定的效用,然而行之不久,或因遭反对而废罢,或者因种种原因而走了样。这样王朝危机还是延续下去,原来的矛盾继续激化。到了王朝的末世,终于引发了严重的危机,横征暴敛,吏治败坏,贿赂公行,人民困苦,尽管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求改革,然而整个王朝就像滋生了毒瘤,已经无药可救,其中最黑暗的东汉、唐后期和明这三朝还来了个最腐朽的宦官专权。国家机器像一辆重载的破车。顺着下坡一直往前开,速度越来越大,最后只有一个办法,掉到悬崖底下,翻车摔了。各种矛盾来了个总爆发,没有活路的农民起来造反,旧王朝也就在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毁灭了。

    王朝兴亡史的启示

    从两千年王朝兴亡史中,可以认识到:

    第一,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如何对待农民,成为一个王朝成败的关键。王朝之兴,原因往往在于比较正确地对待农民;王朝之亡,必然是不正确地、错误地对待农民。

    第二,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社会,也是一个阶级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也是剥削者,追求自身的利益,他可以接受农民战争的教训,可以接受前代王朝破灭的教训,但也可以不接受。另外,各级官僚机构和各级官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吏治为历来统治者所重视。

    第三,历代王朝兴亡,乍看起来不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但并非单纯的回归。它应该像陀螺形一样,在不断地循环之中,不断上升,不断发展。

    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谈话,已经过去了60多年。我们几经艰难踬蹶,至今仍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努力前进,也至今仍在体制上和机制上为实现民主、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而努力。我想这就是王朝兴亡周期律给我们的最大昭示。(朱志强 整理)

    《党员领导干部十三堂历史镜鉴课》 任继愈等 著 华文出版社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