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侠的生命美学每个人心中都有李慕白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侠的生命美学

  侠———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独特的一种生命形式。在儒家建立的严密群体伦理社会结构中,侠———代表了一种孤独、一种背叛、一种出走。侠———不仅仅是武功技术的拥有者。

  侠,在儒家文化的天罗地网里,更大的价值是保有了最后一点个人浪漫的生命自由,保有了从人群走向江湖山水的纯粹心灵向往,保有了以个人力量对抗世俗价值的傲气。

  中国文化如果缺乏“侠”的精神,会更没有个人价值,会更缺乏孤独自我完成的骄傲,也会更失去对抗权贵与统治者的自信。

  侠———在堕落的儒学系统里是最后的是非与正义的坚持。

  1 墨家具备了“侠”的雏形

  有学者认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盛行的墨派哲学有关。墨家主张“兼爱”与“非攻”。

  “兼爱”有意对抗儒家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提倡超越家族、以人性为基础、无阶级的、平等的社会,是初期的社会主义信仰。

  “非攻”是指责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掠夺,墨家哲学更以实际行动参与春秋战国国际间的和平与制衡。

  墨家的“实际行动”包括了拥有武力,拥有精英的救援团队,在霸权的侵凌跋扈时,以实际行动救助弱小者。

  墨家的成员多是一代有热血、有梦想,追求社会平等、助弱扶贫的社会精英。

  他们多身怀绝技,却不甘为统治者驱使,不甘为功名富贵出卖自己,宁愿走向民间,独来独往,或隐姓埋名,或长啸狂歌于市井酒肆,惊世骇俗,无视家法国法,特立独行,视权力财富如粪土。

  墨家的生命理想,墨家建立的人格典型,隐隐然已经具备了“侠”的雏形。

  墨派的信仰在战国曾一度盛行,所谓“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孟子曾强烈批判流行的墨派哲学。孟子认为墨家思想导致“无父”、“无君”。

  今日看来,“无父”正是家族的颠覆;“无君”也隐含着对抗统治者、还政于民的最初期民主理想。

  墨家塑造了“侠”的雏形,在乱世替天行道。但是,秦汉统一,中央集权,“侠”的特立独行自然不容于统治集团。

  《史记》说:“侠以武犯禁”,墨派哲学急速消失,墨派分子被解散为隐匿民间的“游侠”,《史记》一句话,道破墨派知识分子反统治者的本质,也说明了“游侠”的悲剧命运。

  秦汉开国,都有迁游侠于京城的纪录,一次迁游侠人数多达十万人;这里的“游侠”,就是统治者眼中的黑帮,“迁游侠”的举动也就像今天的“肃清项目”吧!

  “游侠”是统治者眼中危险的黑帮,拥有“以武犯禁”的造反力量,聪明的统治者“迁游侠于京城”是为了就近看管。

  侠———拥有武力,侠的武力又触犯统治者的禁忌,因此,侠便被或逮捕、或杀戮、或收买,或──孤独地走向民间、走向江湖、走向荒野草泽。

  似乎,“侠”的身上有一种沧桑,一种荒凉,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2 《史记》为侠单独立传

  “侠”自秦汉起,两千年来,悲歌慷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悲剧英雄”。

  统治者其实常常是真正最大的“黑帮”,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代,侠成为禁忌,侠便隐藏民间,传统侠义小说,一直发展成今日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侠的故事,就是隐藏民间的背叛与颠覆的故事,等待时机,背叛统治者,背叛唯我独尊的权威,背叛高高在上为富不仁的统治集团。

  最早歌咏书写“侠”的美学生命形式,以文学传承“侠”的精神的正是司马迁的《史记》,在大历史中单独为“侠”立传,使“侠”成为文化精神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史记》,最使人动容的也是独立于大历史中的一章──“游侠列传”。

  司马迁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把所有对抗统治霸权蛮横的种子,全部隐藏寄托在鲜活悲壮的游侠生命之中。

  “游侠列传”的画面如此鲜明,两千年来仿佛成为一个民族最动人的魂魄。

  风萧萧兮易水寒———司马迁把每一个民族的后来者带到一个悲壮决绝的告别场面,荆轲为报知己之恩,出发刺杀秦王,来告别的人都素服相送,知道这是死别。

  我总觉得荆轲在那场告别里谈笑顾盼,没有惊恐,没有哀凄,他使所有的“侠”在孤独走向死亡时有了美丽的范本。

  荆轲刺杀秦王的行动没有成功,如同司马迁笔下绝大部分的“游侠”,他们注定是失败者。仿佛他们的“失败”见证着更悲怆的执着或坚持———宁为玉碎,他们生命最后的意义在自我完成。因此,侠的传统,也一定包含着远离世俗荣耀的苍凉,侠的“笑傲”或“啸傲”,混合交错着生命的自负、孤独,对世俗荣华的不耻与不屑。

  3 侠的“家”“国”认同

  豫让、聂政都是“游侠列传”里令人难忘的典型。他们都为一种坚持执着,吞炭毁容,忍受肉体最大的苦,临终曝尸荒野,一无世俗的价值,但是司马迁使他们成为中国传统中少有的“殉道”的生命形式。他们更近于西方宗教信仰的殉难者,他们的生命美学在儒家的主流体系中就失去了价值。

  儒家的“殉道”必须在“家”与“国”的认同上,也就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忠与孝。

  侠———基本上是从“家”与“国”出走的个人,殉道便与“家”、“国”无关,常常更在于个人自我生命的完成。

  司马迁为“侠”立传,也把“侠”的精神扩大到一些上层人物身上,例如统治阶层的项羽、虞姬,也都具备某种“侠”的个性,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虞姬舞剑,项羽悲歌,乌江自刎,因为真性情而失败,霸王别姬的孤独悲壮美学嘲讽了刘邦权谋卑鄙的成功,如同一部侠的史诗。

  司马迁为“侠”塑造的典范,不绝如缕,流传成民间侠义小说的传统。

  4 每个人心中都有李慕白

  “隋唐演义”里的风尘三侠,为统治者打下江山,功成身退,并辔驰马而去,退隐江湖,“风尘三侠”的画面,在灿烂如血的夕阳里渐去渐远的孤独身影,正是后世武侠小说不断追溯的美学源流。

  以对抗宋代统治集团为背景的《水浒传》使侠的形态多元化了。

  “侠”可以是孤绝悲壮的“林冲夜奔”,可以是鲁智深“醉打山门”的谐谑豪放,可以是李逵的一片赤子之心,也可以是武松酒醉过岗打虎的气魄。

  逼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可以是出身皇族贵裔的柴荣,可以是渔樵江渚之上的阮家兄弟,可以是政府军伍出身的林冲,可以是贩夫走卒,甚至波皮无赖,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侠”的主题,因为官逼民反,统治者压迫,人民造反,《水浒传》的“侠”的主题更近于社会革命,传承着“侠”的个人传统,但已转变为集体意识的反叛。

  近代武侠小说当然继承着“侠”的大传统,因此,或许末流偏向武功招数的奇技夸张,但是一定程度仍然传承着“侠”的美丽精神,在无论多么污杂沉沦的现实中,仍然使人迷恋,迷恋孤独,迷恋叛逆,迷恋出走,迷恋一种千锤百炼的自我生命的完成。

  因此,永远会有李慕白,飘逸于竹林之上,温暖深情却又如此忧伤,套句李安的口白———每个人心中都有李慕白。

  □蒋勋(台北 美学家)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