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民族风情 > 民间习俗 > 正文
朱文公
来源:中华五千年网    作者:佚名    类别:民间习俗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朱文公即朱熹,闽南民间称来熹公。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黎源(今属江西),定居建阳。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葬于建阳唐石理大林谷(今黄坑乡后塘村)。

  朱事家道贫困,父亲早亡。5岁入学,受学于父亲的好友胡宪、刘勉之、刘子晖。18岁贡于乡,次年中进士。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后罢归,从延平李侗学。李侗之师为罗从彦,罗从彦之师为杨时。而杨时则是二程的弟子。二程的理学,朱熹是经过李侗继承下来的。

  在朱熹的一生中,为官9年,其余都是钻研学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的。就是在他为官期间,也是用相当大量的精力于讲学传道。一生著述70多部,凡460卷。创办书院27所,17生达几千人。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在他的《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中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这位伟大的人物长于闽,仕于闽,其门人亦多为闽人,其学称闽学,在福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深刻的。
  他在同安"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他为官清正,俭朴安贫,注重教育,兴文盲贤,不但为同安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培养了许多人才,而且身体力行,移风易俗,使同安成为"海滨邹鲁,文教昌明"之地。当他秩满离去,百姓直送到南安同安交界的小盈岭,扳辕不忍离,迄今仍有"扳辕石"志之。

  因此,明清两代,福建各地,特别是厦门,所建朱子祠相当多。有的在孔庙内另建一词,有的则设于书院内。各地书院几乎都记朱子。厦门旧时有玉屏书院、紫阳书院、衡文书院、鹭津书院,皆设朱子像,春秋二祀。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玉屏书院,院内先是建文昌殿、萃文亭,供奉朱文公。乾隆十六年,又盖集德堂,供奉朱文公。所有生员学童,每月皆要把拜朱文正公。书院则每年春秋二祭。"每条用猪羊各一,祭席四筵。凡与条者,本籍皆分昨、"可见是相当隆重的祀典。

  厦门的紫阳书院,原在西门外朝天宫处,后来移到厦门港。规模虽然不及玉屏书院,也曾办得轰轰烈烈,同样设朱子像,每年春秋祭祀。在厦门市同安区,更有许多历朝所建的朱子祠,及朱熹的文物遗迹。元至正十年,知县孔公俊在朱熹曾居住过的"畏垒庵"修建了文公书院。明嘉靖年间,理学名宦林希元又把书院迁至当年朱熹披襟行吟的大轮山梵大寺后。中堂立朱熹石刻神像,左右以其高徒许顺之、吕大奎内先生配祀,"来学者常数十人,莫不遵行文公之教"。(洪朝选《隆庆二年五京筑仰上亭记》)在梵天寺后,至今还可以看到明代学人所建的仰止亭、瞻亭,以及清代的"紫阳过化"、"邹鲁遗风"等摩崖石刻。

  在同安梅山寺左,也有清代建的朱子祠。祠中有一副联:"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著述未附斯文。"相当概括地综述了朱熹一生。

  正如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朱熹也有其鼓吹封建礼教的一面。这是不应苛求于前人的。民间对朱文公的崇拜,对于重学尊师,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有其积极的意义,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近年闽学兴起,对朱子的崇敬化作了对其思想遗产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朱子的研究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海峡两岸有关的学术交流也开始了新的起步。这对反思传统,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改革开放,显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朱熹公若上天有知,当会比旧时享春秋二祭的牲礼更为欣慰!

民间习俗推荐


民族风情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