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饶宗颐饮誉国际的当代中国文化大师
来源:晶报    作者:佚名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10月29日,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陶铸古今·饶宗颐学术、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开幕,能够在故宫办个展,有史以来只有4次,总理温家宝特地写信表示祝贺,信中写道:“先生学贯中西,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虽已是耄耋之年,仍心系国家、民族和世界,让人感佩不已”。主持开幕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则感慨说:“置身于饶宗颐先生的学术和艺术著作之中,就像面对一座磅礴的高山,你能明显感受到什么叫做中国文化,什么叫做民族精神。”

  今年10月29日,饶宗颐先生的学术、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能够在故宫办个展,有史以来只有4次。

  在之前的一天,91岁的饶宗颐先生专程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97岁的老朋友季羡林先生,两位世纪老人素有“北季南饶”之美誉,难得见面,两人很是愉悦,作为最早撰文向中国学界推荐饶宗颐的人,季羡林先生说过:“ 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如今知道饶公在故宫办展览,季老称赞饶公“多才多艺”,又称赞他的手“很有力。”饶公闻听此言甚为高兴,这是他长期写字、弹古琴的结果。季老的记性好,他谈起了饶公1991年在北京办展览的往事,说他和李嘉诚两个人都参加了。

  的确,在20世纪的粤东古城潮州,先后走出这两位风云巨擎——李嘉诚和饶宗颐。一个自学成才,一个白手起家,巍巍耸起文化、经济两大领域难以逾越的高峰。李嘉诚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李超人”,饶宗颐之后,却嗣响难继。无论是“北钱(锺书)南饶”也好,“北季(羡林)南饶”也罢,饶公稳镇南国,蜚声海外,演绎出一个将近百年的文化传奇,当今之世,能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文学、书画、音律、梵语于一身而扬名海内外,堪称“大师中的大师”者,唯饶公宗颐矣。

  家学渊源 早慧名世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号选堂,学界尊称为饶公,1917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县(今潮州市)的大户人家。自唐代韩愈莅潮兴办文教以来,潮州逐渐形成崇文尚学的风气,向有“昌黎旧治”、“岭海名邦”的美誉。

  饶家当时既是潮州望族,也是当地首富。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是饱学之士,早年参加过柳亚子等人创办的文学团体——南社,工于诗文、精通考据,对方志文献尤为熟络,著有《<佛园记>疏证》、《王右军年谱》、《潮州西湖山志》等,他于1929年建了一座粤东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天啸楼,藏书多达十万卷,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丛书集成》等大型图书,更是寻常读书人难得一见的“秘笈”。对于大儿子饶宗颐来说,这既是他的图书馆,也是他的精神乐园。

  其父钟灵毓秀的一方水土,韩文公的流风遗韵,深厚的家学渊源,“浸泡”出早慧的饶宗颐。虽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然而饶宗颐丝毫不染纨绔子弟的浮夸气,他天赋异禀,生性清净,专志于学, 6岁开始练书法,学国画,尤其喜欢画佛像。8岁时就读于潮州城南书院。9岁时,已能阅读《通鉴纲目》、《纪事本末》等古籍。至10岁,便能诵《史记》篇什,历阅佛典经史和古代诗词曲赋。11岁时,从画家杨栻学习绘画山水、花鸟及宋人行草、名家法帖。16岁时,他已经出口成诗了。

  1930年,饶宗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省立金山中学初中部。但此时的他对课本中的唐诗宋词或《古文观止》早就烂熟于心,认为没必要在此浪费大好的少年光阴,仅读了一年他便干脆不再读了,居家自学。倒是当时教古文的先生王弘愿,指导他学古文要从学韩愈入手。这对饶先生影响很大。饶公还常常记得这位王先生:“我很信服王师这一套,现在我还是要谈作文应从韩文公入手,先立其大,先养足一腔子气。”

  饶锷广交天下奇士,喜欢在家中后花园与当地名流才士雅集唱酬,所以饶府高朋常满座,谈笑皆鸿儒。常与饶锷论学酬唱的有柯季鹗、戴贞素等诗人,画家则有王显诏、杨栻等,还有后来成为中山大学教授的“岭南词宗”——詹安泰先生等。

  少年饶宗颐喜欢静坐一隅聆听大人们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在大人们的鼓励下,他偶尔也参与酬唱。他生平的第一首诗,正是作于16岁那一年的《咏昙花诗》 :“异域有奇卉,托兹园池旁。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香气生寒水,吐影含虚光。如何一夕凋,殂谢滋可伤。岂伊冰玉质,无意狎群芳。遂尔离尘垢,冥然迫大苍。大苍安何穷,天道渺无极。哀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千载未足珍,转瞬讵为迫。达人解其会,葆此恒安息。浊醪且自陶,聊以永今夕。”

  此诗很快就发表在中山大学的文学杂志上,引起很多老先生纷纷唱和。中大系主任古直先生激赏此诗,将他比之为二十岁就能作《文赋》的晋朝才子陆机。当然也有不少前辈担忧眼前这饱学少年英华早露,年寿难永。显然他们都走看眼了,日后的饶宗颐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如他诗句中所写的,成为在异域大放异彩的“奇卉”。

  不幸的是,由于长年潜心编写《潮州艺文志》,饶锷心力交瘁,撒手西归,留下未完的手稿。17岁的饶宗颐毅然担负起继承家学的重任,旁搜博采,拾佚钩沉,继续编撰《潮州艺文志》。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潮州艺文志》终于杀青,深为时人叹服。

  潮州俗话有云:“针无双头(锋)利。”作为长子的他没有继承起家族经商的头脑,首富望族慢慢地中落,成了渐行渐远的背影。多年以后,最令饶公痛心遗憾的是:天啸楼的藏书也在以后的动乱中流散殆尽。

  一场大病造就一代宗师

  《潮州艺文志》的成功,让中山大学校长邹鲁把眼光停留在饶宗颐身上。他于是聘任这位不到二十岁的潮州才子担任中大广东通志馆的纂修。1938年,经当时供职于中大的友人詹安泰的推荐,21岁的饶宗颐被聘为中大的研究员。时值日军入侵,广州沦陷,中大搬迁到云南澄江。饶先生本拟绕道香港入滇,没想到中途染疾,一病不起,滞留在香港,更没想到,这一病,是他一生的大转折,造就了他学术人生的辉煌。“如果我当年去了云南,就没有今天了。可怪的是我这一生只害过这一次大病。”回顾起这段经历,饶公常感慨因缘的不可思议。

  当时的香港犹如三国时期的荆州,偏安一隅,不少避难旅居的文化名流纷纷翔集于此,兴起讲学著述的风气。饶宗颐先后认识了商务印书馆前任总经理王云五和近现代著名学者叶恭绰。他帮王云五作《中山大辞典》的书名辞条和八角号码,又帮叶恭绰编《全清词钞》,这使得他看到大量古文字材料,亲手触摸到一流藏书家的各种珍本,为以后从事古文字学、词学夯实了根基。饶宗颐学问的世界一下子打开了。

  几年后,他的成名之作《楚辞地理考》付梓,此书对钱穆“先秦时期楚国文化甚低”的观点提出异议,一时间形成楚辞学争鸣的风气。那时51岁的钱穆已是史学大家,而饶先生,只有29岁。

  在香港,饶宗颐还结识了生命中至为关键的一位“贵人”——后来成为他学生的方继仁。方是儒商,秉着文化命缘上的惺惺相惜,他不仅劝饶先生留在香港,而且长期出资支持饶先生多次东渡日本遍访古籍,西赴欧洲整理敦煌文献。对于先生走入国际汉学研究主流,功莫大焉。

  显然,香港是饶公的风水福地。学界奇人的这份香江奇缘,谁能参透呢?饶公曾如此评价:“香港是一个破了model(模子)的世界,你还没有活动就给你限定了,这种model,作为管理是比较方便,但对于人的

  饶宗颐“五洲历其四,九州历其七”,治学逾70载,在西方文化霸权的语境下为国学乃至东方学争得一席之地,进而影响了西方学界。他发表的《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被法国的中国宗教学权威康德谟奉为教材,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期计划。终被西人承认为“世界汉学的导师”、“亚洲学术的骄傲”。

  天性、兴趣的发展,我就不敢说好了。所以我是一个不能进入model的人。我这个人非要搞七搞八,因为我有这个能力。有香港,才有饶宗颐这个人。”反过来,饶宗颐也俨然是香港的文化座标。2000年,香港政府为他颁发大紫荆勋章,表彰其对香港的杰出贡献。余秋雨有句话广为流传——“香港有了饶宗颐,就不能说是文化沙漠。”

  从乡邦走向世界

  1950年,饶宗颐定居香港。两年后,他进入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由于种种地缘优势,他不像内地的学者一样中断研究,相反,治学规模逐渐撑敞,真正进军国际汉学界,从研究乡邦文献才子学人,成长为堂庑深广、世所罕见的汉学宗匠。他走访过日本、法国、德国等世界汉学研究中心,参加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结交国际顶尖的汉学家,如法国的戴密微、荷兰的高罗佩等,寻访到大批海外的珍贵文物文献,学习西语洋文,吸取外国的研究方法,并推出了《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等轰动国际学术界的著作。1962年,年方45岁的饶宗颐,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儒莲奖”。

  焕发着学术活力的饶宗颐并不满足于此,他继续将治学领域由汉学不断扩至东方学乃至世界文明交流史。60年代他远赴天竺梵文研究中心研究中印关系,跟随印度好友白春晖的父亲、印度著名婆罗门“老白春晖”学习印度经典《梨俱吠陀》。

  之前饶宗颐已跟从白春晖学会梵文。世人皆知梵文之难,更何况古梵文?可是他说:“梵文文法其实不难,我想陈寅(恪)老为何学得那么辛苦,在德国念过,在北京又跟钢和泰,一定是方法不对。”除了通晓英、德、日、印度、伊拉克等国的语言文字外,饶公还精通希伯来文和巴比伦古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