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国乐资讯 > 正文
国乐资讯
洞箫大师胡道满一生传奇,高陵洞箫仅剩两传人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佚名    类别:国乐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高陵洞箫最近入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它不仅只为高陵耿镇胡姓叔侄二人掌握,而且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一个深夜,一代洞箫大师胡道满在田野里津津有味品箫时,一只野狼循声而来,悄悄卧在旁边欣赏。

  高陵洞箫果真如此神奇吗?为了深入采访,11日一大早,记者跨上自行车,前往高陵。

  搅了易俗社的场子

  “这咋可能,狼还能欣赏了音乐?不可能。”在高陵县耿镇西村,记者首先找到了胡道满68岁侄子胡永汉。他对狼听箫之说抱否定态度。但他对伯父胡道满品箫水平极其钦佩,称其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并讲了许多传说。

  1933年,胡道满和同村好友耿振荣去西安看戏,到易俗社门口时,排队买进门竹签的人很多,等得时间长,胡道满憋不住,从袖筒里掏出洞箫吹奏起来。结果人们为洞箫所吸引,都不排队买竹签了。售票员见自己的场子被人搅了,忙向社领导反映。社领导来了一听,感觉此人品箫水平非同一般,立即请胡道满进去。从此,该剧院成了胡道满在西安的落脚点。有时,剧团正式开演前,让胡道满品段箫,为来得早的观众消遣。

  胡道满还能用箫模仿人的笑声、哭声和飞禽走兽的鸣叫等许多声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一天晚上,胡道满和村里同龄人一起聊天,其他人次日要到西安卖粮。当时不通车,全靠步行。大家见时间不早就要回家早点睡觉。胡道满说,嫑睡了,一会鸡就叫了。众人没有留意此话的意思,各自回家。刚睡了一会,村里的公鸡就纷纷叫起来,大家一个个伸着懒腰起床,或挑担子,或推二牛抬杠,即独轮车,向西安赶去。平时走到灞桥新筑天就亮了,可这天,他们走到西安城天才亮。当他们卖完粮返回村里时,胡道满站在村口说:“你们夜个下了一夜的苦。”大家说:“不知道咋搞的,夜个晚上鸡叫得早得很。”胡道满哈哈大笑。原来是他半夜吹箫学鸡叫,把村里的公鸡都引得叫起来。

  华山寻找品箫台

  胡永汉告诉记者,他们家先前住在耿镇渭河岸边的王家滩村,因为他的祖父胡学忠精明能干而且勤劳,大约于1911年迁居耿西村,建起了耿镇最豪华的住宅。过去商户普遍都会品箫。精明的胡学忠也学会了品箫。他的这一爱好,影响了二儿子胡道满一生。胡道满从小迷上品箫,达到痴迷程度。

  灞桥新合有个人称四叔的人,二弦拉得好,胡道满经常跟着他的自乐班东奔西跑,同时向其学曲谱。当时他们都不会简谱,而且两人乐器不同,只能靠对音,一个个音符碰,胡道满为学《绣荷包》吹奏,一遍又一遍请教,直到一年后把音弄准才罢休。

  胡道满57岁的孙子胡天民告诉记者,他的祖父仗着家境好,光练箫,洞箫不离身,走着也吹,坐着也吹,躺到床上也吹,出门就把洞箫捅到袖筒里。碰到熟人,谁想听,他就来一段。上世纪30年代有一天他在家门口品箫入了迷,没有注意到国民党部队来抓壮丁,结果被拉住。拉扯过程中,他最心爱的箫摔在地上破碎了,人也被拉走。没有箫吹别说让他多难受,半年后,他趁解手之机逃脱,一路靠乞讨回到家。

  胡道满爱读书,从书中看到箫史和秦穆公的公主弄玉的故事,就到华山去寻找品箫台。虽然他的箫声没有吸引来像弄玉那样的美女,但赢得华山老道的赞誉。

  发明“双音”

  胡道满不仅虚心学习传统技艺,而且善于钻研创新。

  “过去人们品箫,只会演奏小曲,不知道能演奏秦腔,胡道满经过琢磨,奏出了秦腔曲目。”胡永汉告诉记者,一般吹奏法的箫声低沉,胡道满创新的上腭音,高亢激越,扩大了洞箫音域。

  胡天民说,其祖父胡道满为了提高技艺,常常对着井口吹奏,听其回音,以校音准。他不仅品箫,还爱唱。他突发奇想,试着边唱边吹,效果就像一人伴奏、一人演唱一样,似有多支洞箫合奏,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发明了“双音带唱”这一演奏技法。

  由于胡道满掌握、创造了一系列演奏技艺,其箫声时而低沉、舒缓、苍凉、缠绵,时而宏亮、明快、豪迈、雄浑,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使人有三日绕梁而不绝于耳之感受。

  1934年,胡道满到泾阳塔上品箫,一首《绣荷包》,让塔上下的游人流连忘返。从此渭南、临潼、长安、高陵、泾阳和三原等地的邀请者络绎不绝。

  11日下午5点20分,当记者走进耿西村老支书耿兆民家时,76岁的他正在看电视秦腔节目,手里拿着板胡跟着拉。他告诉记者,胡道满品箫是耿镇一绝,大家都爱听胡道满品箫,他走到哪里都是围一堆人。

  高陵县文化馆副馆长吴瑛说,胡道满独创的“双音代唱”等吹奏技法拓宽了中华古老乐器洞箫的演奏范围,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

  成了“败家子”

  胡道满痴迷洞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胡永汉告诉记者,1931年夏,耿镇人、在17路军任职的耿景惠,亲自把胡道满接到三原县公馆献艺。邻村刘兴义唱得好,两人结伴而去。回来路上,一个吹一个唱,到了渭河北岸渡口已是下午。茶楼老板告诉他,你们不要急,先坐下喝茶,船还在南岸。两人坐下,一个品箫,一个唱,吹唱了一曲又一曲,陶醉在音乐中,结果渡船走了他们也不知道。有个渔夫说:“你们不要怕,我用渔船送你们过去。”上了渡船,两人又吹唱起来,听得渔夫忘了撑船,渔船顺水漂流了好几里,整得他们半夜三更才回到家。

  记者在耿镇注意到,当地农民说起洞箫,都称品箫。胡永汉解释,胡道满有个忌讳,不允许别人说吹箫,只能说品箫。谁要说吹箫,他扭身就走,认为是对洞箫音乐的不恭。看来,胡道满的观点对当地群众影响很深。

  胡天民告诉记者,胡道满不讲究吃,但出去演奏一定要穿齐整,戴上瓜皮帽。胡学忠手里有几百亩地,结果胡道满光品箫,加上解放前兵荒马乱,染上大烟瘾,把家产都给折腾完了,解放时评为贫农。像许多民间艺人一样,他被一些人称为浪荡子、败家子。

  由于胡道满不干农活,他的独生子从十六七岁就开始摇辘轳提井水浇地,吃了不少苦。胡天民的母亲说得很形象:你爷一世光是品箫,麦焦了不收,油瓶子倒了不扶。1930年,胡道满办过私塾,由于丢不下品箫,影响学生上课,家长不高兴,时间不久就停办了。一次家里断了顿,胡道满找耿景惠灌了两担麦,才解了一时之难。

  短暂的辉煌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胡道满终于迎来个人的辉煌时期。

  高陵县文化馆干部张新龙告诉记者,解放后,胡道满多次参加县上组织的演出活动,县文化馆还请音乐老师给他指导。1955年,在渭南地区和陕西省举办的民间艺术表演观摩大会上,胡道满分别获得一等奖和甲等奖,随后在“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上荣获特等奖。胡道满用洞箫吹奏的《苦中乐》和《大金钱套柳生芽》,被中国唱片厂灌注成唱片,在广播电台上反复播放。

  记者在胡天民家里看了胡道满参加“全国观摩演出会”的奖品天鹅牌金笔,还有中国唱片厂1955年到1959年给胡道满的唱片版税通知单。

  耿西村西边有个苏家村,该村87岁的高玉海告诉记者,他在胡道满家上过一年私塾,胡道满品箫入辙得很。胡道满常品箫,学生都爱听,一个个眼睛瞪得多大的听。后来胡道满去地区参加汇演时,胡道满坐的架子车离开耿镇,在县委当干事的高玉海徒步把他送到临潼火车站。

  不幸的是,1956年,胡道满身患脑中风,落下半身不遂。这时,他接到参加全国巡演的通知。胡天民告诉记者,胡道满难过地哭了。

  虽然不能品箫,胡道满还是把箫放在自己身边。到1970年后,他身体有所好转,高兴地写了首顺口溜:四十七岁脑中风,误传人故箫绝声,六十余岁重学习,放声高奏东方红。

  胡道满最终未能恢复到自己高峰时期的品箫水平,于1978年去世。

  后继乏人

  谈到洞箫,人们津津乐道的都是胡道满。要出现第二个像胡道满这样为艺术奋不顾身的人不容易。

  从胡道满的言行,可知他希望有后人继承自己的技艺,但没有选中自己的儿子。儿子不爱音乐。胡道满品箫让儿子吃了那么多苦,也难以让儿子对品箫有好感。而且如果让自己的儿子也迷上洞箫,家务谁干?

  胡永汉说,他六七岁时,每当有人邀请演奏,胡道满就背着他去,让他坐旁边听。因为他年龄小,手指短,胡道满在他9岁时,先给他买了一支短笛,到10岁时,又用长笛给他改制了一支短箫。胡永汉很想多学一些曲子,一首还没有练精通,就去学另一首。胡道满说,灵芝一根就够了,臭蒿弄一把也不顶用。他患病后不能示范,就用语言提示。

  在孙辈中,二孙子胡天民喜欢吹箫。胡道满曾问他,你能不能把你爷的事继承下来?并叮咛,你要有耐心、毅力,靠一半年热情不行。

  老支书耿兆民说,胡道满在北京获奖后,耿镇内外有十多人跟着胡道满学洞箫,后来基本都去世了,只剩下胡永汉、胡天民叔侄二人。

  张新龙说,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先是遭遇十年“文革”浩劫,后又因儿孙忙于生计,洞箫艺术几乎处在自生自灭状态。就是胡永汉、胡天民,因缺少展示的舞台,也动箫不多,大约只继承了胡道满的70%。而且这唯有的两位传

国乐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