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艺术资讯 > 美艺资讯 > 正文
美艺资讯
谈著名书法家言恭达的人格精神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佚名    类别:美艺资讯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当我们打开中国书法发展史,品味那些久远的传世珍品时,常被那种大手笔、大境界的玄淡幽远的伟岸人格震撼着。这些先贤的智慧在历史的狂流与灰烬之下,仍留下煊赫璀璨的印迹。不管岁月怎样流转,他们那启迪后世的智慧,在我们吝啬的记忆中都必将成为永恒的精神。相信凝聚他们精神火花的发愤之作亦将穿透时空的序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我常年蛰居书斋,青灯清读,与古人晤,与圣贤晤,过着淡如水的笔耕生涯,闲暇也临池不辍。然对于目下书坛的各路“高手”,早已心若止水,波澜不惊,视之漠然。今观言恭达的书作后,使我转变了对目下书坛“印象”的印象。言恭达的艺术个案,向我们阐释了这民族艺术的历史精神和人格的文化内涵。

    我尝遍观古今的大家,发现他们一生都在“治孤”。“治孤”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近年我常与言恭达晤谈,发现他为人为学,平淡闲适,他以澄澈虚静之心,观色、悟道,这是他的“治孤”姿态。那胸中的性灵供养在白纸黑字间,静定神游地诉说着幽幽情怀。面对他的作品,海是大的,天是高的,他的笔墨是泱泱的。

    岁月的历练教会了他静悟,传统文化经年的积淀,缠绵的文化乡愁,注定了他的书风在精神上向着心斋空蒙、高古自然的方向归隐,归于“心斋之心”的精神世界。我以前曾评说:“他的书法有‘清刚’之正,他始终都以超越功利作为道德的内核与人格的基础。”这直接区别于旧时文人书法中的“逸”与“雅”。旧时的文人书法一味地追求澹泊逸气,而少了胸中的壮气与波澜。我历来不喜欢那些置民族道义于不顾的“柔美气”的艺术。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晴雨表,时事扞格最能检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良知了。然当下有人“宁丑毋媚”、“横笔直书”,以“霸气”对“刚气”,以为是创新;又有人复归传统,有人痛击,此举皆是学养不足者的浅薄行为,此中心理,无非要与处身之时代抗衡,故不足论也。

    言恭达自觉地背负起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责任。就书艺而论,言恭达的书法是“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灵魂,其深层面的精神诉求,于儒家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以“仁”与“乐”合一最为典型;于道家则是“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以中国画与书法最为典型。言恭达以书法的艺术形式彰显了“为人生而艺术”的人生理想,特别是他的篆书与草书更是自觉地交融了某种心灵状态和精神状态,我们姑且理解为道德的境界。他的人生艺术,系在这种心灵状态中所产生与成就的。一个大书家的成就,必是“道”之修成,这是万古标程。

    我们的先哲热爱生命,将人格的最高境界建立在超宗教精神之上的道德意识之中。这种人格境界,就是一种对自我的社会责任与实践的终极观照;它的人生观就是心与天地参,与宇宙合一的超我境界,也就是审美理想中所揭示的超我境界。所以有论者说:“中国传统美学始终围绕着造就这种高尚人格的建设而展开,中国传统美学直接将审美与文艺的激活与人格建设相贯通。离开了人格底蕴,中国传统美学也就失去了灵魂。”能与天地参,能与宇宙参的超我境界,言恭达若我所见,十年内一人耳。这也是我检视一个大书家的审美原则。

    中国书法,是最能反映中国哲学思想中深刻精神的一门艺术。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释“意”的哲学,言恭达的“一笔”草书,最具哲学思想中的写意性与“道”之精神。他能在书法的矛盾中(创作状态下)抽象出生命的意义,从而体悟出生命境界,在道、艺中践行其人生的至高境界,正如孙过庭在《书谱序》中所曰:“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可见书法中的“道”与哲学中的“道”,其深层面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也就理解了言恭达书法中追寻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有方式——写意传统。以“意”之表达生发出了意境,是中国艺术特有的形式。所谓意境,无外乎讲的是人格层面的观照。书法点画中的情感:情、意、神、志等,实是书法创作中技术层面的修养与人格层面的修养两者统一和升华后的一种美的表现状态。这一状态,我姑且把它称之为中国书法抽象的写意性的生命状态。言恭达以篆书笔意入草的“线性”,生动地凸现了他人格精神中“清、正、中、和、厚、朴”的生命情怀。这是中国书道追寻的最高精神境界,它实是“和善敦厚”的社会道德在艺术中自觉觉醒的社会责任感,书家以其个人的审美艺术追求在完善这一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我曾说:言恭达的书有一股清气、淡气。这说的是他书法的“内美”,即意境之美。意境其实是一种文化内涵在作品中的生发与彰显,意境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觉与冥契。我们溯源其书法的“法意”精神,他是从魏晋、汉三代,到钟鼎大篆,再到商代甲骨文的。在笔法上,他把汉三代深奥高古的笔意,于古法(有“道”之精神)中化解出今意,并能突破窠臼,自成风貌,于虚淡敦厚的点画中阐释出蕴涵大朴大美的大境界。我们在他的“真线”中,常常体会到那洋溢着生命情怀的宇宙之源,这“线”是充满着生气与精气的生命之线。古人认为,天以生气成立,书以点画取之;“我”之自然要合天地之自然,笔端夺造化,造化才能入笔端。凡是要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书法艺术,皆必然要把握生命的“线”,使其生意浮动。知非诗诗,寂寂寞寞,大境界讵非天授,这就是言恭达之书。(石延平)

美艺资讯推荐


艺术资讯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