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构筑中华人的精神桥梁" | www.3cwm.com Publish.v.3.0
尚思传统文化网
  • 1
  • 2
  • 3
  • 4
  • 5
您当前的位置:尚思传统文化网 > 文化万象 > 正文
四地争朱熹只慕其名而不重其学 可悲!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曾志杨    类别:文化万象    采编:尚思传统文化网




一个朱熹,四个故里,40多亿元的盘子,圣人气象真是威武、宏大。今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朱圣人的大寿,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熹故里 ”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据6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消息)

孤陋寡闻之人,对如今风生云起的事,总有弄不明白的地方。譬如说,古人地名之争,这在以往可是从来没有的事,如今却争了个“你方下台我登场”。前有曹操、李白、诸葛亮、赵子龙之争,如今连“闽人无此弊”为自豪的福建,却也出现了此类闹剧。尤溪、建阳、武夷山我都去过,三处朱熹所留古迹,也都慕名景仰过,三处地方原来都颇为大度,介绍朱熹也颇为客观,虽然都说朱熹与本地的渊源最深,但也从来没有将朱熹独归已有,置于名下的意思。如今却不然,为利相争竟丢了相互情谊。建阳与武夷山都属南平行政区,况且是紧邻的两市,当为“俗相近,语相通”的兄弟姐妹市,如今也因这位古人伤了和气,拉了脸面,这如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兄弟反目成仇”,那是因为“利之所在,人之所欲”,有利则有争,有争则有伤。当年三国时的曹植感兄弟之间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于是写下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惨痛诗篇。谁知千年之后,悲剧居然重演,且有升级之势,古人之争不过是兄弟之间,今人之争却在地方之间。古人兄弟相残,为的是权,如今兄弟城市之争,却为的是利。

中国幅员广大,历史悠久,名人古迹无处不有,时间不过半年,古人相争这有如此惨烈,要是不予制止,岂不要争得天下大乱不可?由此看来,制止这种古人地名之争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时。

地方争古人,为的是打旅游名片,于是大兴土木,一掷千金,这四地争朱熹都投入了数亿之巨,大建人文景观。自以为漂亮豪华的复古建筑能引来众多的旅游者,我却以为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游客并不见得领情。我多次随旅游团出游,游客一听导游推介人文景观,无不严词予以拒绝。原因就在于浏览古迹当原汁原味,以发思古之幽情,如今看了不伦不类的钢筋水泥景观只会倒人胃口而已。政府有钱当把钱用在民生工程上,用在了这种“形象工程”之上,只能曰之为“劳民伤财”。

地方争古人,为的是一地之私,于是不顾古人漂泊四海的经历,画地为牢,将古人囚圈于一地,古人若地下有知,当于九泉之下骂曰:不屑子孙,竟然借祖宗以生财!

四地都以留有朱熹遗迹为据,可他们可能不知道,朱熹浪迹天涯,四海授学,学生如云,何止在这四地留有足迹。据我所知,朱熹就曾任泉州同安县主薄,就连福州鼓山的喝水岩也有朱熹游学时留下的题咏石刻。如此看来,如果要真的争起朱熹来,恐怕不止是四地之争,分明有六地、十地争夺的忧虑。古人以四海为怀,今天却“划地为界”,岂不让古人笑掉了牙齿?

四地争朱熹,只慕朱熹之名,却不知朱熹之学,这是可悲之处。敬仰古人,当发扬其文化的精华,岂能借古人以兴文化产业?我记得朱熹的“为学之序”说:“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此句话对照四地的所作所为,四地可谓不知朱熹矣!

文化万象推荐


综合推荐
尚思传统文化网
[www.3cwm.com]
投稿,意见及建议,合作事项请联系QQ:527923561
本站法律顾问机构:海诚律师事务所
手机扫描二维码,也可浏览哦